党史视角下“大局意识”的推进历程(2)

党史视角下“大局意识”的推进历程(2)

“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就高瞻远瞩地预计到,因为革命的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果不其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些同志就滋生了“只顾小局,不顾大局”的思想。典型的例子是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的戴季英,认为自己资格老,职务太低,于是倚老卖老,居功自傲,公开抵抗、诋毁省委,最后发展到写信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要求当中央委员和河南省委书记。由于破坏了党的团结,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

当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政治生活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仍保持着大局意识的优良传统。习仲勋就是一位大局意识很强的领导干部,他服从中央安排,留任西北主持全面工作,特别是在他的统战工作领域,表现出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在西北剿匪反霸斗争中,根据当时的局势和民族地区的复杂性,习仲勋从大局出发,为解决昂拉武装叛乱反复作出指示:“决不能打,万万不可擅自兴兵,只有在政治瓦解无效以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并累计与昂拉部落头领项谦谈判达17次之多,最终成功平息昂拉叛乱,收服项谦,为新中国的和平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党内滋长着的派别思想、分散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习气和地方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防范。一是通过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党员干部对大局的认识,使党达到团结一致的目的。二是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大局意识的“六个规定”,团结起全党“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此外,这一时期党十分注重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大局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全局设想”“树立全局观点,克服局部观点”等表述被广泛用于中央文件、指示中。如在编制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党中央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只顾小局,不顾大局的思想必须批判。”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再次强调:“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大局意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议大事、抓大事,胸中要有全局”“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等新的大局观。199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配合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时进行国内外形势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这是“大局意识”政治术语在党的文件中的首次出现。此后,“大局意识”被应用到党员干部身上,并与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等相提并论,成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