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生: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2)

滕文生: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在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时,要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既成己之得之利,亦成人之得之利。这一思想在18世纪末曾被写入法国的《人权宣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它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这一思想还被国际社会誉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上。

古往今来,那些信奉弱肉强食、阶级压迫、民族歧视、强权政治和种种霸权主义的人,却极力排斥这个道德金律而施行“己所不欲、硬加于人”。但是,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许多事实都已证明,凡是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金律而搞霸权主义的,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在当今全球治理中,应该大力倡导和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共进,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平等政治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是说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不分贫富、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待、互信互助、和睦相处,而不应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都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崇尚。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在各种国家中,有社会制度、发展程度不同之分,有规模大小、国力强弱之别;在各种民族中,有人口数量、经济文化水平不同之分,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之别。因此,要始终倡导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都应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人民曾长期经受外来侵略和殖民的苦痛,深知和平相处之可贵,因此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把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