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2)

刘金祥: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2)

二、反映时代精神是打造经典文艺作品的重要路径

作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的观念浓缩和意识升华的时代精神,是在现实经济基础上整合聚变而成的上层建筑,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典型化认知和理性化表达。文艺创作只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幡,镂刻时代足迹,鸣响时代回音,镌绘时代图谱,才能构织出具有深湛意蕴和新异气派的经典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经典文艺作品蕴藉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在纾困心理、慰藉心灵、淳化心绪和提升心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经典文艺作品虽然不是历史学文本和社会学专著,但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世道人心,浓缩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面影。这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每一部包涵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都无异于“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并由它们构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与信仰圣域。

文艺经典作为经过时代涵寓、历史淘漉和社会磨砺所形成的鸿篇嘉构,揭示了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潜蕴着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精神釉质,不仅启发着哲人的心智和灵慧,而且陶冶着大众的性情和德操。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特质和功能进行了精辟阐释:“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时代精神本身虽然明朗清晰,但其表现形式却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涛般气象万千。图解时代精神、肢解时代精神不足取,游离时代、规避时代更是作品创作的歧途甚至绝路。当代中国,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生活目迷五色,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刻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生活、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状貌和精神风貌,同时也极大地调整和不断修饰着文艺的形态和质态。其结果便是引发文艺创作在思想倾向、创作方法和价值追求上的多向位移与多种选择。这种位移与选择在客观上偏离了当代文艺固有的美学旨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疏离传统韵味、泛化意义中心、解构主流思想、淡漠人文关怀。娱乐化和媚俗化的创作倾向降低了文艺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艺创作走向迷乱与虚妄。在文艺创作机制中,如果欲望化取代了社会性,娱乐化屏蔽了义理性,利益化淹没了功德性,恣意化支配了规约性,附庸化替代了先导性,低俗化消解了崇高性,那么文艺创作必然丧失本体价值,同时也丢掉了其本应具有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功能。其最终结果,就像马克思所断言的那样,文艺创作一旦将崇高、正义、公理、奉献等观念、情感和追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的时候,就必然会在形态、性质和功能上异化为精神的疣物。

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作家艺术家只有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用博大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目光去观察时代,用真挚情感去体验时代,才能不断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传世经典,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