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体是人,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决定科学发展的程度。科学与理论都是人们根据时代的命题所作出的思考,是人类思维、思想与文明的结晶,时代性与思想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源泉。习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总结中外古今文明成果,用极朴实的语言,准确、清晰地阐述了科学与理论研究最根本、最基本的道理,可视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与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变革步伐加快,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围绕时代主题共同发力,在思想、理论、科技、学术、文化等各方面提供强大支撑,强化并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同时还要排除各种社会非主流意识的干扰,以及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奏响时代最强音。
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着与时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列举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具体到各个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或将更多。比如历史学,有些研究脱离现实,研究成果的时代性与思想性不够。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将唯物史观融贯于研究之中
时代与社会变革,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又随时代变革不断丰富其内涵。自觉、自然地将唯物史观融贯于学术研究,还未做到位,这将是影响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又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习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总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时代与社会变革,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又随时代变革不断丰富其内涵。然而,有些学者在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仍处于混沌状态,或将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当作口号与标签,并没有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贯于学术研究,自然地体现于选题、论证、材料取舍处理,以及内容、方法等各个研究环节与成果之中。许多论著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在书中看不出作者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学术研究的。自觉、自然地将唯物史观融贯于学术研究,还未做到位,这将是影响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思想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思想性、现实性赋予学术活的灵魂,是学术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运用先进科学理论,探索时代命题,通过探索实践,既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又创新理论,做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的学术研究。
当一个社会走向兴盛的时候,其对知识的需求越大,特别需要知识界贡献出能破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的思想与切实可行的方案。而目前学术界对社会的智识需求颇为滞后。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一再强调文物与历史风貌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论及文物保护与尊重历史。我们党如此重视历史,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契机,但学术界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能深入研究习总书记讲话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与精神的有分量的论著并不多见。现代城市大多由古代城邑发展而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能割断历史,而真正能将古今打通,探求创新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这种学术研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状况亟待改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