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摘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综合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客观规律,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尤其不能接受任何封建的毒素。

尊重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理性选择。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从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直到今天,“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富有特色的文化理念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也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毛泽东在70年前曾指出,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还是小学生”。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狭隘民族主义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作茧自缚、抱残守缺;民族虚无主义则数典忘祖,对传统文化持抛弃态度,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种种现象表明,正确对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就无法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使它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综合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客观规律,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尤其不能接受任何封建的毒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并不具有独立的历史,文化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史的反映。任何文化都有其物质基础,儒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是为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而辩护的,它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一脉相承,与封建等级制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相适应。当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之际,农耕文化因落后而被批判和解构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正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变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中国的封建社会较长,封建文化的转化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17世纪即明朝末年开始,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仍然停滞在封建社会中。清朝虽然出现了几个短暂的太平盛世,但这并不能掩盖封建社会的文化日益衰败的总体趋势;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陷入了总危机。落后就要挨打,不想在落后中沉没,就要在抗争中崛起。伴随着近百年来抗争史、生产社会实践史,中国文化紧紧围绕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这一主题而展开。今天,中国已经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然而,与经济上的进步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能令人自豪,传统文化的某些落后方面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下的封建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人的心理、性格,人格上的圆滑、伪善,社会关系中的“面子”“人情”,价值追求上的官本位、个人崇拜、“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仍然无形地牵绊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不回避、不护短,在反思、清理、批判中不断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其次,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坚持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使之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把变化和运动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以物质为基础的文化同样是运动和发展的。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只能在不间断的实践中保持其生命力,没有不断发展的实践,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为继。事实上,传统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过程,甚至是“自己反对自己”的运动,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变化,或迟或早,等待它的命运只能是灭亡。历史反复证明,如果哪个民族安于现存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不仅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并且最终将导致这种文化传统的瓦解,因为固守意味着停滞和僵化。今天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还令人心驰神往,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传统文化有了生机勃勃的载体,使它发生了一系列变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在理论上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要引导人们向前看。与倒退地弘扬传统文化不同,前进地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辩证扬弃,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坐标,以文化发展的必然性趋势为尺度的创新。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尤其是鲜活的科技实践日新月异的当代,各种与信息时代相契合的新观念大量涌现,为了真正地在文化上实现自信,必须勇于在思想上挣脱狭隘观念的束缚,譬如对文化的基础概念“人”与“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与理解。创新虽然艰难,但却是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