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习总书记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共享发展的执政理念,精准扶贫的发展方略,都渗透着共产党人的“民本”情怀。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要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情怀,赢得群众真心,不断集聚前行的力量。
亲民,做群众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视察期间,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对联上阕讲得失,下阕讲官民,落脚点最显境界,“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官”来自百姓,“官”必须为了百姓,说到底“官”本身也是百姓。党员干部践行亲民之道,一要爱民保民,“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有长者的宽厚,才能有长者的权威。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开展工作能够时刻把老百姓的标准当作定盘的星标,群众才会选择由你来评判。三是安民乐民。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群众才会跟着你、信任你。
敬民,受群众监督。“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公权力的来源和基础,公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授权,即“权为民所赋”。这个搞清楚了,就要正确地使用权力,权力只能造福于人民,也即“权为民所用”。少数党员干部就是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忘记了曾经承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为权力天然地属于自己,或者是上级给予自己的,从而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出现种种滥权行为。党员干部都要有敬畏权力的态度,不仅正确看待、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批评作为提领扯袖的“警报器”,还要科学运用,通过公开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来消除误解、凝聚共识。
为民,为群众办事。汉代思想家贾谊《大政》一篇中开宗明义即是“闻之以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这句话就标注了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价值定位。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应是最好的答案。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感慨,现在的群众不容易相处,不支持工作。追根问底,还是平时没有解决好群众诉求,既然不能及时解决或者不能恰当解决群众诉求,又怎么能要求群众在关键时刻支持工作?为群众办事最重要的是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群众希望办的民生实事要用真情、动真格、送方便、除顽疾,绝不能搞形象工程,耍噱头,做事做半截儿。
恤民,解群众危难。孟子有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其中就渗透着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概念,政府需要在社会保障中承担“兜底”功能,这就把织密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帮助群众应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责任交到了党员干部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兜底”精神,对于群众在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自己能解决的,就出一份力,不能解决的,也应利用自己在体制内的关系优势,想想办法、找找路子。当然,敢“兜底”,不是瞎“兜底”乱许愿。对那些一时不能解决、短期难以实现的诉求,也要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寻求群众的理解。
富民,带群众致富。中国传统文化总结生民之道,在于“制民之产”与“取民有制”,制民之产说的就是富民的概念。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以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为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找途径,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通过个人创业带动群众致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党员干部更应该把理想转化为设想,把设想转化为行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做创新创业时代的弄潮儿。
化民,促群众提升。北宋著名理学家有句话非常有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命”,说的就是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在社会转型阶段,除了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社会道德观念的重构问题。避免在社会转型阶段出现道德滑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现在死灰复燃的“大操大办”,份子钱让群众苦不堪言。扭转这种风气,就要靠党员干部从自己做起,通过逐步引导,立好规矩,把大操大办的次数降下来,把庆祝纪念的规模降下来,摆脱物质性的竞争,重构文明勤俭的村风乡风。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