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纯正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增强党性必须厚植为民情怀。
以坚强党性取信于民、引领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性既内蕴真理力量,也彰显人格力量,是二者在党员个体身上的集萃和凝结。事实充分证明,党员干部只有不断锻造坚强党性,以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引领群众,以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赢得人民信赖和支持,才能切实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汇聚起亿万人民跟党走、同心干的强大合力。
培养对群众的感情,带着感情为人民做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是否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心中有杆秤,也是鉴别党员干部党性是否坚强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正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强调“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工作,就要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走进群众的内心、唤起他们的情感,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群众的批评之语、质疑之声、建议之言,党员干部要多点闻过则喜的态度和胸襟,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党性修养,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政绩之本,在于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中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这涉及到党员干部立身处世、为官用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极为根本的党性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只为做官不为做事,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置民生疾苦于不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新官不理旧账”;有的打折扣、搞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诸如此类现象,都逃不开一个“私”字在作祟。我们党历来强调对公私关系的正确态度是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党员干部厚植为民情怀,必须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把群众装在心里,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