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工程”又将迎来新成员。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在北京建设一台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其设计亮度及相干度均高于世界现有、在建或计划中的光源。这一计划耗资48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满足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并对众多基础科学的研究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能否看清物质里的细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亮度是否够强。这就好比打着手电筒看东西,光越亮,人们看得就越清。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分辨率和亮度直接相关。“上海光源”作为我国业已建成的最先进的光源,多年来不辱使命,在多个领域的攻坚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医学领域借助这双“慧眼”可以揭示活体肿瘤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迫切需要一双更犀利的“眼睛”,“北京光源”应运而生。
可以预期,这样的“超级工程”落户北京,将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增添助力。当前,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北京应当以责无旁贷的劲头率先出征、走在前列。尤其是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和追求上来说,我们的“标准”不在国内,而在全球。担起这样的使命,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真家伙”肯定不行,其中战略性、基础性研究项目就是杀手锏。有了这些稳固牢靠的四梁八柱,科技大厦才能巍然屹立;也只有在这些元创新中,才能预见改变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实践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以大工程助力元创新,是我们国家的一贯思路,更是弯道超车的务实之举。想当年,一穷二白时,我们硬是勒紧裤腰带,自行研制出“两弹一星”;条件稍有改观后,我们就迎难而上搞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相较当年,我们现在的视野更开阔、实力更雄厚,理应再多些科技创新的大手笔。而现实形势更倒逼我们不待扬鞭自奋蹄: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远未完成,诸多短板亟待补齐;一方面,适逢信息化大潮,前沿科学上的探索不能落后。科技研发尤其是大科学工程,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才能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历史性交汇,是一次殊为难得的历史机遇。近些年,一系列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成果正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世界不禁发出了“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的赞叹。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燎原的科技创新之火越燃越旺,一个更加耀眼的世界科技强国也将快步到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