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家规的主要社会功能
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始作者多是文化名人或有名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这些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如王锡爵家训序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我国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家范》),对妻子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陆九韶《家制》)。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对今天领导干部管好家庭、管好子女也有启示意义。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以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例如,张之洞的家训便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很多家训重视为官之德,也重视常行之德。金华胡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在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的《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颜氏家训》说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形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