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胡志: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分级诊疗制度是优化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我国各省市因地制宜,出台的方案各有侧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海市以“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为突破口;厦门市以“慢病先行,三师共管”为纽带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衔接;江苏省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在内部实行资源共享;宜昌市实行“互联网+分级诊疗”,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服务平台。但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1—10月,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6.3亿,同比提高5.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35.6亿人次,同比下降1.1%;医院出院人次数13920.8万,同比提高8.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78.2万人,同比提高3.2%。可见,更多的医疗服务仍然集中于医院,分级诊疗制度仍处于探索和攻坚阶段。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关键问题

三医联动机制不健全。分级诊疗是涉及卫生计生、医疗保险、物价、发展改革和药品保障等多个部门的长期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政治、社会、经济、多方利益冲突的影响。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路径,但是我国三医联动的动力机制不健全,医疗卫生领域的人事编制、绩效考核、收入分配、法人治理等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单兵突进,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药购销领域秩序规范落后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度,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整体推进。

推行分级诊疗缺乏激励机制。我国目前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采取行政化手段规划配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定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并采取半强制性措施促使患者有序就医。这种行政化分级诊疗制度呈现被动状态,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原因有:长效财政补偿机制缺失。政府的基本投入责任未完全落实,分级诊疗给医疗卫生机构带来成本增量和政策性亏损,尚未形成以质量、效率为标准的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滞后。未形成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无法缓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因技术复杂程度与资源消耗等带来的新增压力,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方面工作,其薪酬待遇远低于城市医院的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费补偿机制不完善,主观能动性下降。

信息化建设落后,卫生资源共享较难。医院信息系统、医保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数据格式不兼容,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落后的信息化建设不利于资源纵向流动,难以进行业务协同,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抑制分级诊疗推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