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伊斯兰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用伊斯兰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以政治经济为先导,构建一个跨文化、跨宗教、跨民族、跨地域的公共交往空间。要实现政治经济上的合作,首先要实现民心相通,增进互信。没有文化、宗教、精神、心理上的广泛而深入的相互交流和认可,政治经济实践很难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

福建泉州圣友寺,亦称清净寺。始建于宋代,是泉州第一座礼拜寺。

福建泉州圣友寺,亦称清净寺。始建于宋代,是泉州第一座礼拜寺。

伊斯兰教在唐朝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批来自古代阿拉伯帝国(中国称之为“大食”)的阿拉伯及波斯商人留居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从而使伊斯兰教在中国扎根。元朝蒙古西征,又将大批穆斯林带回中国,形成“回回”的发展。至16世纪,由于蒙古人西进,致使陆上丝绸之路沿途穆斯林民族东迁,加上西域地区强力推动伊斯兰教的发展,对中国境内民族、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作为其民族基本信仰的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300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传统丝绸之路连接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各国的国内走廊关联度最高的地区。

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的线路。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沿途有一大批伊斯兰教国家,涉及十几亿穆斯林人口,伊斯兰教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伊斯兰教产生于这一区域,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和弘扬,历史上曾经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中世纪的两河流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全盛时期向世界输送文明的策源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中东地区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古代文化,也是通过中东地区的翻译运动而保留下来。尔后又重新传回西方,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的玻璃,中东的香料、药材,美味的葡萄、西瓜等许多物产,以及阿拉伯的医药学也传入中国,如伊本西那的《医典》就变成了中国的《回回药方》,对维吾尔医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提起丝绸之路,让人回想的是一幅文明融汇、和平美好的画卷。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人怅怀古人,更充满了建立合作共赢、互信、融合与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的美好憧憬。

一、中国穆斯林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独特的优势。

常言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之间的长期友谊建立在人民心通意合的基础上。中国穆斯林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优势和条件。新疆境内有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兹、塔吉克等少数民族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民族血缘相亲、语言相同、风俗相近,有文化心理上的天然亲近感。我国回族特别是陕西的回族穆斯林与中亚的东干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云南的穆斯林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也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来往。在上述国家有许多中国穆斯林侨民,形成了与我们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基础。中国穆斯林中有大量的阿拉伯语人才,他们了解伊斯兰文化,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大批中国穆斯林留学生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学习深造,其中不少人毕业后留在当地谋生工作。同为穆斯林,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更容易拉近感情,有利于彼此理解、交流、合作。

二、中国伊斯兰教界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政治经济为先导,构建一个跨文化、跨宗教、跨民族、跨地域的公共交往空间。要实现政治经济上的合作,首先要实现民心相通,增进互信。没有文化、宗教、精神、心理上的广泛而深入的相互交流和认可,政治经济实践很难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

“一带一路”对世界宣传着我国和平崛起的高尚理念,我们要把古老东方文明的和平发展、德治天下的种子播撒在“一带一路”上,树起全球和平发展新的航帆。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宗旨都是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平。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伊斯兰”的意思就是和平。穆斯林见面时的问候语“赛俩目”也有和平、平安的含意。我们看到,在“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历史上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冷战结束后,西方加大对这一地区国家的压力,企图把西方的模式强加给穆斯林。为达到改造中东、占领中东的目的,发动、支持了多次战争,造成国家分裂,人民遭殃,教派纷争,部落对立,战争与屠杀遍布,这里的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

众所周知,各国文化很多都是以宗教文化为主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沿途有不少伊斯兰国家,因此,中国伊斯兰教界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近些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继续巩固和加强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的传统友好关系,此外,还拓展了与非洲、欧洲、中亚国家穆斯林的交往;中国伊协先后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共同举办了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学术研讨会、《古兰经》诵读、阿拉伯书法艺术交流、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图片和文物复制品展览,以及维吾尔族、回族民族歌舞表演及中国清真食品展示等项活动,增进和加强了与各国穆斯林的友好交往,加深和密切了与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向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传递了传承丝路情谊、共创美好未来的和平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中国穆斯林朝觐活动。中国伊协近几年,每年都组织我国14000多名各族穆斯林赴沙特麦加朝觐,这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涉外宗教活动,也是一次民间友好交往活动,我国朝觐人员满怀着爱国爱教的热忱,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对外宣传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在这个特殊的国际宗教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穆斯林良好的精神面貌,向外传递着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和平、和睦、文明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穆斯林的广泛赞誉。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宗教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作用。中国伊斯兰教界愿意发挥与沿线国家穆斯林、伊斯兰教界的关系上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添砖加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