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闭幕不久,从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去年我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资助家庭困难学生8400余万人次,等等。根据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在扶贫开发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突破,这在世界上来讲,也实属罕见,值得骄傲。但笔者认为,我们在欢呼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时刻警惕“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等现象的发生。
当前,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的深入,脱贫攻坚俨然已到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深水区和冲刺期。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有665个贫困县减贫摘帽。脱贫工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面对如此重的目标任务,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解决好自身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矛盾,没有深究细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后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出现“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等问题,这在笔者看来,在所难免。
最近,笔者深入一线调研、归纳总结,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地方过分注重了搞创新,而忽视了实效;二是一些地方只注重发挥政府投入带动作用,而忽视了贫困群众的自身内动力作用;三是一些地方在脱贫开发上,只停留于走形式、喊口号;四是一些地方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开发工作没有长远打算,只顾短期效果;五是一些地方,还停留在以往的输血舍施救济阶段。六是有些地方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领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蒙混思想。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效益,还得下一番“绣花”功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令人担忧的现象就很难避免,更不可能杜绝。这是局部性的,更是全局性的。鉴于此,提出一点建议。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不能一味创新发展,不计实际成效,切忌喊口号、走形式。要根据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不断加强地方集中连片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要有总体规划,不能毫无章法规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地方贫困现状、致贫原因等,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比如,在制定的方案,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搬照抄,要按照地方实际,把地方发展跟扶贫开发有机地集合起来。坚决杜绝一时规划、即兴规划行为,要把长期、短期规划相结合,要即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避免脱贫短期效果明显,长期有反贫现象的发生。
再次,要做好内外监督,为群众算好脱贫账。“有公心,必有公道。”在脱贫的过程中,那些能脱贫,那些不能脱,脱的标准是什么,谁来监管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做好,不能半点马虎。贫困群众的事无小事,特别是在跟群众一起算脱贫账的时候,讲公心公道,要让贫困户签字认可,并且不得误导,力防贫困群众“被脱贫”、“假脱贫”和“数字脱贫”。
最后,要实行严格考评,确保成效获得认可。“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要摒弃以往落后的评估方式,制定一套严格的脱贫考核考评新标准,并参照标准,按程序严格验收,不定时、不定点开展 “回头看”,并建立对验收结果实行终身责任制,一旦发现问题的严肃问责,让假脱贫难以藏身。
以上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是解决脱贫问题的一点浅陋认识,谈不上是万全之策。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笔者看来,脱贫攻坚的路还有很长要走,唯有不断践行习总书记的 “绣花”论,才能真真正正地解决脱贫造假问题,才能确保脱贫结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324/940798.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务川县农牧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