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机制(2)

不断完善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机制(2)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管智库”的正确导向不动摇,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各类型智库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坚守政治原则,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结合中国国情,多出高水平、前瞻性的“中国方案”。“国家高端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国家队”,应进一步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不盲从于表面的影响力和外部评价,找准关键点,沉下心来严谨研究;甘坐冷板凳,产出高质量、有思想力的成果。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对其他智库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带动中国智库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疏通智库人才流动渠道,完善智库人才体系建设。总体上要建立并完善有关智库专业人才流动转化、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一套制度体系,着力破解智库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难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打通人才流动机制和“身份”转换制度,完善智库人才引进和流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妥善解决短期福利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完善智库专业人才的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官方智库应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和多元化的人才体系;高校智库应进一步完善传统科研人员进入智库系统的内部“旋转门”机制;社会智库应更加重视人才体系在其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人才兼职挂职、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举措吸引和培养智库人才。

(三)完善智库供给与需求方的协调对接,让智库因子贯穿政府决策咨询始终。进一步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制度安排听取智库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搭建符合保密要求的政策需求课题与各层次、各类型智库人员供给的渠道。构建智库参与政策出台前的评估论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评估的全过程参与机制,让智库因子贯穿政府决策咨询的始终。

(四)构建以成果评价为中心、适当考虑智库多样性的评估机制,保障智库建设百花齐放。加大智库成果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的权重,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激励高水平智库成果产出。在评价实践上,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兼顾智库成果的定量与定性评价。此外,充分考虑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有意识地引导智库人员从事中长期战略问题研究。通过智库评价与奖励制度的引导,进一步促进智库多元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五)构建跨类型、跨地域的智库联盟,打出智库建设的“组合拳”。建议组建多层次的新型“智库联盟”关系,充分利用高校智库的中间优势,连接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搭建长效性的智库沟通交流联络的平台和机制,取长补短、交流问题、切磋经验、共同成长。在中长期,有关部门可创造协同攻关、携手创新的机制,激励智库之间自主“组团”攻关。集聚各类智库的研究优长,补齐研究短板,集中优势力量多角度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