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辉: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

李光辉: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

回顾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成绩显著,可圈可点。从理论上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从实践上看,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创新的实践之路。展望未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有五个重点方向。

第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面对国际经济、政治、外交等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压力,我国需要主动谋划、抢占先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高水平自由贸易区建设。新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和独特作用,将自由贸易区作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将加快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第二,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大体量经济体商建自由贸易区。在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中,要与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三,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的开放度。在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货物的降税水平,减少保护类产品的种类。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水平,尽可能地放开服务类的限制。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推进规则谈判与规制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实现对外战略目标、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维护发展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推进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和东盟率先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深化双方贸易合作和经济往来,增强政治安全互信,维护地区繁荣和稳定,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引领了东亚区域合作方向,加速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同时,东盟“10+3”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机制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平台,增强了区域合作意识和互利共赢的理念,扩大了合作空间和潜力,为“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扫除了障碍。在全球层面上,争取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等。中国积极参与G20,推进其机制化进程,携手构建G20机制运行框架,提升议题设置能力,促进G20从金融危机的应急机制向促进经济合作的有效平台转变。加快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第五,做好压力测试,防控风险。我国已经批准建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功能,对谈判拿捏不准的行业或领域、新议题等,加快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先试,把控好风险底线,进而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