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体现着创新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引导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意义重大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之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不同的消费观,生产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产品,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品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的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使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文化+”的效用日益彰显,有力推动了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思想基础。我国不仅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了我国民族凝聚力、吸引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元化价值观与多元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能够让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中国文国软实力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众精神生活需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实现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此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三大“短板”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我国把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更加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从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几个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亟待我们大力弘扬、传播。但当前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其次,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缺失。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相对缺失,以及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元素的缺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国际沟通和往来。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难免产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带来阻力,从而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