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强:青年社会组织管理应力避四大误区

康晓强:青年社会组织管理应力避四大误区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把青年社会组织紧密团结起来”。但是,一些共青团组织不仅对青年社会组织存在认知上的盲区,在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亟待引起重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迅猛,植根基层、扎根社会、贴近青年,在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参与、化解青年难题、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组织领域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类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青年社会组织有近100万个。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却发现,当前,一些共青团组织不仅对青年社会组织存在认知上的盲区,在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亟待引起重视。

误区一:注重于“联系”“服务”而忽略对其有效“引导”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摸索,共青团总结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联系、服务、引导”三个层次的要求。但是,目前有些地方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社会组织过分注重“联系”“服务”,忽视了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引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基层团组织在联系、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思想“脉搏”把握不准、认识不清。有的团干部热衷于“吹拉弹唱”,为了娱乐而娱乐,没有在娱乐中体现出引导的趋向;有的青年社会组织虽然承接了共青团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购买服务项目,但在项目运行、活动开展、服务特殊困难群体过程中,没有亮明共青团的旗帜,没有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导致受助群众认为仅仅是青年社会组织在帮忙、跟党和政府毫无瓜葛,这显然与共青团开展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共青团购买服务项目中必须要把握好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有效引导,坚持政治站位。在做好联系、服务的同时始终要紧绷“引导”这根弦,促进青年社会组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事实上,如何实现服务和引导的有机统一,是考验共青团工作水平、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尺。联系→服务→引导,是一个前后相连、互相渗透的“工作链”,缺一不可,不可互相替代,也不能互相对立起来。

误区二:对青年社会组织认知存在“极化”现象

当下,有的同志对青年社会组织存在“极化”认知:要么过分夸大其消极效应,要么过分夸大其积极效应。在有的同志的思维范式中,在对其培育发展过程中仍心存疑虑甚至芥蒂。同时,有的过分夸大青年社会组织的积极效应,把青年社会组织看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给予过高的道德期待和神圣光环。这种期待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当现实中青年社会组织的某些问题被曝光,其名势必会被过分“放大”,“污名化”也就在所难免。这两个“极化”事实上走向了两个极端,并不客观也不全面:只看到青年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而忽视其消极功能,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只看到青年社会组织的消极功能而看不到其积极功能,就会对青年社会组织悲观失望、严加防范。这种“极化”认知亟待破除。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