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秒杀房价更需反思殡葬体制

墓地秒杀房价更需反思殡葬体制

在全国很多大城市,由于墓地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一路上扬。让人瞠目结舌的墓地价格,如高企的房价一样令人焦虑。记者调研了解到,在当前中心城市墓地价格居高不下,周边城市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一些豪华墓地层出不穷,而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墓地违规开发、“炒墓”等现象有所抬头(据4月24日《经济参考报》)。

和老友在一起闲聊,经常会提到“活着住在一个小区,死后可能还会住在一处陵园”,并感叹另一个世界的“住宅”也早已有了三六九等,正如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笔者因工作关系曾去过多地的公墓陵园,布局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远远望去,“贫民区”、“高档区”“别墅区”一目了然,尽管实际占地悬殊不大,但外表的装饰和材料多寡所彰显的气势,却把墓穴的价格拉到天壤之别,公墓陵园不仅毅然成了另一楼市,其中的暴利成分远比任何一处最热门的“学区房”还要高出许多,因此他也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垄断产业”,偶尔有民资投入的开发,却也难逃政府“提款机”的命运。

不仅如此,与墓地陵园密切相关的殡葬用品行业、殡仪馆甚至医院太平间等,更难以抑制追逐暴利的冲动。虽然很多地方政府都相继推出一些殡葬普惠政策,只要本着“一切从简”,也不存在所谓“死不起”的问题,但对于具有悠久殡葬文化传统的很多国人来说,殡葬“一切从简”并不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每位老人生前包括其子女更希望竭尽全力让葬礼和墓穴的选择更有“尊严”,这也就难怪无论价位多高的墓穴,总不缺乏有人购买,“优质墓穴”被热炒,“贫民区”墓穴反被冷落的奇葩现象。而墓穴和殡葬用品的经营者甚至基层政府也恰恰瞄准了大多数人的这种“虚荣”心理,违规开发、违规加价,甚至故意开发奢华墓地误导购买。

说到底,围绕墓地、殡葬等一整套的利益环节,无论出现如何严重的违规和乱象,百姓群众除了为其付出真金白银埋单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问题是由百姓群众造成。我们都知道,民政部门既是殡葬行业的主管部门,同时又是殡葬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且他还是殡葬行业的利益既得者。由此可见,民政部门不但“既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而且还是这场“游戏”的规则制定者,政府一个部门包揽了殡葬行业的从规则制定、管理执法甚至实际经营等等全部环节,这不仅在政府职能部门中是绝无仅有,不追逐暴利不出现乱象重重,那才真是怪事。

也正是因为殡葬行业的这种特殊体制,多年来,针对群众诟病的殡葬行业各种乱象,除非涉及到殡葬行业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会毫不留情予以整治打击,对更多涉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虚张声势,以至于这些年来,殡葬行业越治越乱,积累的问题没消除,新的问题又不断叠加。在炒楼空间受到政策严重挤压,资本转向“炒墓”则更是一种必然。可想而知,在殡葬行业仍有民政部门一家“统揽”的体制下,缺乏得力的监督监管,得益于“炒墓”者的助推,殡葬乱象只能会越发难以控制。

针对沉珂积重的行业乱象,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个是墓穴的“经营性”问题,应当说无论是资本的潜入还是墓穴暴利滋生的各种乱象,无疑不是由自控的“经营性质”问题所引起,作为每一个人都必备的最终基本需求,国家是否可以对墓穴取消“经营性质”,实现完全意义的公益化,无偿提供给逝者。这样,既可以摆脱由民政部门完全“垄断”的利益体制,更可以彻底消除由经营造成的各种乱象。

其次,是对现有墓穴和殡葬方式,在占土地利用和综合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重新评估评价,尽管传统的土葬土地占用面积大,但如果选择深埋,保留适当的坟头,不仅大幅降低殡葬成本,同样节约资源,更可以保障土地在一定时期内恢复利用价值。而且数千年来的传统土葬,对耕地的占用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并没有出现“遍地坟茔”。反观现有的集中墓穴安葬,不仅直观上造成相互攀比,对土地的占用也基本成了永久性,由于全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任何一处公墓陵园,只有逐年扩大,且永无再利用的价值,即便是经历数代人之后,已经无人祭奠的“无主墓”,可以“依法迁出”,但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这样的“遗留墓穴”不可能再有人愿意“迁入”。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现代公墓陵园的安葬方式,不仅造成墓穴日益紧张,带来千金难买一穴,给土地资源造成的更是永久性的不可再利用。

另外,相比起传统棺材成殓尸体的土葬,其自然分解的速度也远比现代骨灰盒要快速许多,非但不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反而更利于生态保护,综合研判来看,传统的“入土为安”,只要善于管理和规范,依然是对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较为科学的殡葬方式,其对国人传统殡葬文化的契合与尊重以及由此赢得的民意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