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一带一路”研究要把握全局性和系统性(2)

于今:“一带一路”研究要把握全局性和系统性(2)

摘要:“一带一路”是世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研究的全局性不仅要表现在空间上,还要表现在时间上,即要将研究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

三、要有发展的、普遍联系的眼光

从发展实践而言,“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实践的相互融通与转型升级,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空想,而是能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实惠的国际合作倡议,是在坚持普惠原则的基础上,让沿线各国和地区都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获得最大利益。从发展的理论看,“一带一路”对内是继承发扬了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观,对外则是在形成国际政治共识基础上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倡议。这种区域发展观可称之为“区域协同发展观”。用发展的、普通联系的眼光研究“一带一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的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决策,是一项长远性的、根本性的国际性合作倡议,体现的是和平、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不仅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任何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搞短期效应、短期化行为的,都是与这种精神相违背的。

第二,既要加强自我宣传的力度,也要加强海外传播的力度。要将“一带一路”宣传工作扩大到非沿线国家,加大海外传播力度,避免对“一带一路”的自说自话式的宣传。切忌简单地将“一带一路”进行区域分割,要处理好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仅是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倡议,而且是关于沿线国家甚至世界更多国家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政党以及国别、外交、外宣、宗教、法律、民族、民俗、文物、安全、教育、民生、环境、互联网、大数据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倡议。各级科研院所、智库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应该突破单视角的理论学术视野,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要充分发挥智库产业的作用

推进和实现“一带一路”合作,智库的角色不可或缺。智库产业可以理解为“智库+” ,即“智库+政府决策”、“智库+高端人才”、“智库+高端产业”、“智库+金融市场”、“智库+科研咨询”。智库产业体系即形成以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全智能产业链条。

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智库产业应有一席之地,它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与合作平台。其作用可以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智库产业可以以合作先行,将国内领先智库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进行对接,建立以我国智库为主导的多个高端国际合作对话沟通机制,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技术能力、资源禀赋,从而合理规划产业合作方式,提升产能合作效率,加快产业的区域转移和合作。二是智库产业可以参与产能转移过程,优化产能合作与分工协同。通过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家跨区域智库产业园区,促进合作产能的落地建设和发展,可以加速区域间协同分工的进程,促成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三是以智库产业合作为枢纽,将各国文化、宗教、政治等研究机构融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为经济合作提供软实力支撑,使得智库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协调、人员流动、信息沟通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智能载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