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到宣战:蒋介石与希特勒恩怨情仇(2)

从合作到宣战:蒋介石与希特勒恩怨情仇(2)

摘要: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分析:蒋介石接受德国拉拢,与德合作,命令当时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进攻印度,从而促成两个法西斯会师,其结果不也同样是灾难性的吗?幸亏,蒋介石没有这样做。

军事顾问来华训练军队

中德关系友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批德国军事顾问来华。1928年11月,第一位来华的鲍尔上校率领德国顾问团抵达中国。

鲍尔来华后直接从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授课。授课的内容包括军事工业、新式武器与化学战等。听鲍尔课的,除了蒋介石,还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等人,以及一些部队的高级军官。由于鲍尔的作用,德国顾问团已经介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训练、警察、国防工业和其他重要部门。

1930年5月,原德军参谋本部作战处处长佛采尔来华担任顾问团团长。佛采尔十分轻视国民党军队的许多高级将领,特别是旧式军人或留日出身的,认为他们“只知侈谈理论”,因而同他们关系并不融洽。而对于恃才傲物、同蒋介石不无龃龉的宋子文,佛采尔却一见如故,经常陪同宋子文参观军事设施与新建立的教导队,关系非常密切。这使蒋介石感到不满。另外,佛采尔个性倔强、脾气生硬,同其他顾问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这样,佛采尔总顾问一职易人,已是势在必行。

1933年6月,“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来华,并于次年被正式聘为总顾问。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塞克特向蒋指出,中国的军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只是缺少训练有素的部队。中国当前应重点训练和装备10个师,置于南京政府直接管辖下。他还建议仿效德国军队中的军官团,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教导旅”。

蒋介石对塞克特的建议十分赏识,他让塞克特享有优厚的待遇,每月薪金相当于2000美元,这是此前佛采尔月薪的3倍。蒋介石给予塞克特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是其他任何外国军事顾问所无法企及的。塞克特来华就职后,国民政府特设了总顾问办公厅。蒋介石曾命令参谋本部、军政部等中央军事部门都必须向塞克特全面报告有关情况。塞克特常以蒋的名义召集高级军事会议,有的时候,塞克特还代表蒋介石视察、检阅部队。

塞克特建议先整编6个师(10万人)作为和平时期的基础兵力,然后再发展成18个师。第五次“围剿”之后,陈诚提出立即整编30个师,塞克特坚决反对,向蒋介石力陈己见,甚至以提前回国相威胁。蒋介石只好同意塞克特的主张。

1935年塞克特辞职离华前夕,曾向蒋介石竭力推荐法肯豪森继任总顾问。此后,法肯豪森便成为在华德国军事顾问中地位最高的人。法肯豪森先后担任过德军军事教育和训练总监、陆军团长、步兵学校校长。

法肯豪森向蒋介石指出,一旦日本发动军事进攻,华北地区即首当其冲,同时长江流域也会遭到来自海上的日军进犯。为此,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沧县、保定之线为绝对防御,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江防须封锁江阴,陆防须推进至上海附近。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在华中,次以南昌、武昌作主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这些建议有不少经以后战争实际证明是可行的。

这一时期除了来华的众多军事顾问外,还有一位德国人的名字被历史铭记——约翰·拉贝。中日战争爆发后,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被派驻南京。在日本占领南京期间,拉贝担负起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工作,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勇敢地保护了近20万南京难民免遭杀戮,拉贝也因此被誉为“南京的辛德勒”。

中国战略物资交换德国军火

大批德国军事顾问来华的同时,中德之间战略物资和军火贸易也迅猛发展起来。1934年8月,中德签订《中德易货协定》,规定中国政府以砂矿和农产品换回德国的“工业产品”,德国则向中国提供重工业企业设备。1936年5月,中德签订《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德国将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商业信贷,中国可用此购买德国工业品和其他产品,之后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有了很大的发展。1934-1938年5年中,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砂(制造枪炮等必不可少的战略原料)分别为2510吨、4784吨、5091吨、8037吨和8962吨,从中国钨砂占德国进口钨砂的比例来看,1934年占57.2%,至1937年已达70.6%。除了钨砂以外,德国还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锑、锡等重金属原料。在德国重整军备的过程中,从中国获得的战略原料起了很大作用。

中德断交、宣战后,国民政府完全停止了向德国出口钨砂等战略原料。至1943年11月,德国政府经济部长施佩尔向希特勒报告说,由于钨砂进口中断,国内储量仅够10个月的使用。德国当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人提议用黄金同中国交换钨砂,但以往的德国对华贸易公司早已被迫中断了同中国的业务往来。希特勒德国不得不喝下纳粹当局自己酿下的苦酒。

根据《中德易货协定》,中国方面还需向德国出口大宗农产品。这也是中方抵付进口德国军火及工业贷款的重要手段。自借款合同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了大批的农产品,包括蛋品644吨、芝麻6500吨、豆油850吨、棉籽油2095吨、桐油100吨、花生仁1000吨、花生油1000吨、蚕茧150吨。

南京当局还加快了从德国进口武器的步伐。1936年德国对华出口军火为640.5万马克,占德国出口军火总额的28.8%,中国成为德国军火的最大买主。根据德国外交部的一份文件,至1936年10月,德国已向中方交付价值1000万马克的军火,其中包括2300万发炮弹、6000万发反坦克炮弹、1800万发高射炮弹,以及探照灯、钢盔等;另外,已订货且将于1937年交付的军火中,有150毫米海岸防卫炮4门、88毫米海岸防卫炮4门、240门水雷、1艘布雷艇、60门野战榴弹炮,以及高射炮牵引车;1938年交付的有榴弹炮、炮艇、鱼雷快艇、高射炮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党当局已有一支8万多人全部德式装备的部队,在淞沪战场上曾作为主力使用。

1935年在德国顾问参与下,时任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主持制订了重工业发展的三年计划,该计划确定了中德合作进行的10大工业项目,有钨铁厂、钢铁厂、炼铜厂、炼油厂、中央机器厂(包括电机厂、工具机厂)、中央电工厂(包括电线厂、电话厂、电子管厂)等,德国方面除供应设备外,还负责工厂的设计、主要厂房的建筑和设备安装。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