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穿过松枝柏叶,把光斑均匀地洒在北营村里一块石碑的表面。石碑背后,是一个直径16米多的圆顶墓冢。10多位长者,在碑前唱诵经文,祈祷国泰民安,家族兴旺。随后,他们在墓冢边绕走,一一拜祭,祭奠墓的主人,也是这个家族的先人。
这是一次寻常的祭礼。这样的祭礼,人少时三三两两,人多时可上千。不变的是,它日复一日,上演了整整600个春秋。
北营村位于山东德州城北一隅。这里隐藏了一段因丝绸之路而相遇的故事,书写过一段因元首外交而雄壮的历史,传承着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续的情谊。它用600年时光在证明,丝绸之路,从来都不只是物资往来与货品贸易的载体,它为探索、追求与相逢创造了可能,而相遇、相识、相知,又为它激生出新的动力,让人策马前行,扬帆海上。
扬帆万里,只为相逢
对外人而言,北营村并不出名。但这个村子的出现,却源于世界史上一次重大的国际外交活动。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率眷属与陪臣340多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跋涉万余里,踏上中华土地。
苏禄,位于今天菲律宾南部苏禄岛一带。自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以来,中国的古人就通过航海活动与苏禄人建立起贸易联系。据菲律宾史学家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著述,在中菲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交流中,“菲律宾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瓷器、雨伞、锣和一些别的金属制品……早期菲律宾人穿的宽大衣服、有袖子的上衣……都透露了中国人的影响”。
但在明永乐之前,菲律宾群岛的首领从未到访中国。
1417年农历八月,在北京紫禁城奉天殿,明成祖朱棣给了苏禄三王极高礼遇。对于三王带来的礼物,朱棣以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还以重礼,并邀请他们参加宫廷宴、游览名胜。在北京驻留27天后,三王踏上返途。
600年前的世界,也是一个非常在意相逢的年代。那一次元首会晤,让原本只通过民间交往而彼此认知的两个国家,从相识变为相知,双方关系空前紧密。
薨落归途,王礼以待
苏禄三王的归途并不平坦。就在三王沿京杭大运河途经山东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然染上急症,一天之内病情急剧恶化,在德州河段去世。明成祖得知后不胜哀伤,随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并在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东王。
今天的北营村,就是那时选址修墓的所在。
明成祖让宫廷画师为苏禄东王画像,并撰写祭文,让他“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来华访问的精神“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苏禄王墓建成后,明成祖亲书数百字碑文,褒扬苏禄王加强两国政治经济交流,促进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雄才大略。
不仅如此,明朝还细致安排东王后事。除修墓厚葬外,明朝特许东王王妃葛木宁,其子安都鲁、温哈喇及随从十人留华守墓,并考虑到他们的信仰,特地从外地迁入夏、马、陈三户回民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从此,苏禄东王的后裔在中国定居下来并与这三户回民通婚。
至清朝雍正年间,苏禄东王后裔正式编户入籍,化作“安”、“温”二姓,完全融入华夏文明。
在今天的北营村,还有许多苏禄东王的后裔在那里生活。
温海军,苏禄东王第十八代孙,是温哈喇的后代。在他看来,独特的血脉融合赋予他们这个族群最大的意义是,“我们愿化作中菲友好的使者”。2005年,他和苏禄东王十七代孙安金田、十八代孙安砚春一同前往菲律宾寻根,受到时任总统阿罗约的亲切接见。阿罗约告诉他们,苏禄王及其后裔的故事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最好见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