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
当前,全球网络空间和互联网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作为新生的互联网大国,网络使用普及比较晚,发展速度又非常快,致使网络安全工作相对滞后,存在不少矛盾问题。
一是网络安全意识缺乏。普通民众对网络主权、网络边疆和网络安全的认识不深,认识不到“网络安全人人有责”,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参与意识不强。有的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信息大潮面前故步自封,跳不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懂不会用网,“谈网色变”“触网就乱”。有的对网络看负面多、看消极多、看危害多,把敌对势力的网上攻击视若洪水猛兽。有的把网络使用管理与安全管理、防间保密捆在一起,搞“一刀切”、一禁了之,缺少科学化的应对措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有的对网络敏感信息和负面舆情主动应对能力不足,多数情况下是“亡羊补牢”、事后发力,抓不住应对防范的主动权。有的党员干部和青年团员在网上“失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不能及时发声,不敢主动亮剑,没有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导者和网上斗争的生力军。
二是网络安全产业薄弱。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加速向工业网络、系统、设备渗透的病毒、木马日益猖獗。安全企业或者说整个行业都面临着新品开发与技术的更新,传统的防御体系已经落后,更适合互联网特性的新产品呼之欲出。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多以提供技术和产品的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缺少技术交流,难以形成合力。加之一些单位、企业等对网络安全投入不足,以及市场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导致交易环境恶化,使得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一直无序缓慢。据统计,美国政府和企业每年对网络安全投入占其IT投入的15%左右,其他发达国家也在10%以上,而我国仅占l%。我国网络安全投入和整体市场规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网络专业人才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需求相比,我国网络安全的人才储备较为稀缺。2016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峰会”上,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专家关注。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理工院校达1200多所,其中仅有约103所院校开办网络安全专业,博士点、硕士点不到40个。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4年,我国重要行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需要各类网络安全人才70余万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140万人,还会以每年1.5万人的速度递增。”“但目前,我国仅有126所高校设立了143个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仅占1200所理工学校的10%,不少985、211院校均未设立该专业。近3年,全国网络安全相关专业年均招生数在1万人左右,距离140万人的需求仍存在巨大差距。”此外,不仅人才总量远远不够,人才结构也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明显短缺。这一现状将严重影响我国网络安全建设,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
四是网络核心技术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近些年,美国政府至少投入5500万美元,用于研发破网、翻墙技术,支持活跃人士;他们依托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研发的“空中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该技术可以让美国随时向任何国家的用户提供免费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美国情报机构还针对目标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及手机的偏好专门开发各种最新通讯工具,用于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俄罗斯也在通过国家规划、网络立法等方式,充分利用其雄厚的科技基础和人才储备,积极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国产化。与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网络安全还缺乏核心技术,在CPU、内存芯片、网络交换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存储、服务器整机等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不够,技术积累不足,主体市场仍然被欧美企业垄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