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2)

韩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2)

再次,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广泛地凝聚中国精神、聚集中国力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标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拓展和升华理想的视野;社会成员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梳理澄清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国家的认同往往基于这个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系统地提升并且传递下去,为全体国民构建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可以通过把新的奋斗目标——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传递给全体人民,把人民引向共同的追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回应人民的关切,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繁荣发展的基础,也失去繁荣发展的动力,更没有繁荣发展的正确目标。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最后,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锻造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说过去我们在跟跑中还能够通过参照别人的理论,勉强踉跄前行,那么现在处于与世界各国并跑过程中的我们,必须勘察自己的理论路线图。到将来我们领跑时,就必须有自己领先于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只有透彻研究中国,才能找到表达中国的话语体系;只有懂得了文化传播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讲好故事;只有透彻地了解世界,才能以世界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也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还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着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的实践之中,回答人民群众实践中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作为学者不能只是困于书斋,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所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就是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树立问题意识,从认识论的方面看,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的角度讲,就是做到有的放矢,不讲空话,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路、办法和步骤。实际上,树立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学术界务必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机制,消除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诸多误区和盲区,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本文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文化影响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