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一带一路”是世界尺度的知行合一(2)

黄会林:“一带一路”是世界尺度的知行合一(2)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对世界崭新局势的回应,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建构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一种探索、一种判断、一种回答,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理念知行合一的体现、一种务实的布局及实现路径。

中国青年网:2015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曾提到,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通过秦腔、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进一步加深对彼此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您做了哪些努力?

黄会林:我院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自2011年创办以来,共邀请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8位外国青年来华体验中国文化,创作出98部中国文化短片,用外国人的视角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当代中国。这些短片通过网络投放、全球展映和社交媒体发酵,让越来越多人士接触、体验、了解中国文化。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看中国”项目,肯定了该项目在青年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今年,为了让更多青年了解我们的活动,我们主编了《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精选上述98 部纪录短片及其简介、海报、创作感言与文化感受、指导教师寄语等,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并附每部短片二维码视频链接,作品题材涉及当代中国文化多个领域,该书被国新办选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场摆放和赠阅。“看中国”项目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民心相通”的独特案例。

2016“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活动与会者合影。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中国青年网:以“第三极文化”的视角,未来,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地还有哪些期待?

黄会林:“一带一路”是中国原创的方法论。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就文化的影响力而言,如果把美国文化、欧洲文化比作两极,中国文化可以被当做世界文化的第三极。这是“第三极文化”命名的来源。“一带一路”正是原发于“第三极”的一种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大话空话,而是实事求是、具体务实,充分彰显了“一带一路”在执行层面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五大领域的宏伟蓝图,每项均有较为具体的项目作为落地路径。

“一带一路”无论作为倡议、还是作为方法论,都为学界进一步顺应国际国内需求开掘学术研究议题、拓展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展现出新的机遇。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也自然浮出水面,比如,是否该在大学设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如何培养既熟悉中国文化、又懂得与外国受众沟通的人才”等等。

高峰论坛已闭幕,“一带一路”宏伟大业将迎来新的加速发展。学界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敢于借力“一带一路”考虑世界性的重大文化问题,并借助“一带一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