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冲:突破识人用人的思维惯性

顾伯冲:突破识人用人的思维惯性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突破识人用人的思维惯性,是各级领导干部练就识才慧眼的一门必修课,千万不可小视。

早年在部队基层做新闻工作,听一些老新闻干事劝道:这一行搞几年还可以,不过要趁年轻早点改行,要不然就自断后路了。当初甚为不解,后来才渐渐悟出,他们这样说并不完全是不安心本职工作,而是有的组织和领导干部存在“你现在干什么,也就只会干什么”的思维惯性,让他们吃了“一堑”,因而才长这“一智”的。由此产生了许多感想。

思维惯性人人都有,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惯性使人们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它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在识人用人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应当说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清醒而又慎重地把握尺度,公正、客观地评价和使用干部。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评价使用干部,导致看偏用错干部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喜欢简单地依据下属的经历、特长、籍贯等进行归类、贴标签,用自己既有的“框框”选人用人,使不少有能力、有素质、有潜力但不符合这些“框框”的干部与提拔重用失之交臂。还有的领导干部喜欢以自己的某一强项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素质的尺子,以偏概全,忽视综合,以致出现了“拉郎配”甚至“带病提拔”的怪现象。

用不合时宜的旧框框选人用人的现象早已有之。1905年7月4日,清朝第一次为留学生举行殿试,光绪帝亲自监考。满腹西学的留学生打开试卷一看,当场就傻了眼:全是八股考试的策论,与新学风马牛不相及。大清朝廷认为这些喝了几天洋墨水的人不懂规矩,要想做大清的官,必须按照大清的套路出牌,该磕头就要磕头,该当奴才就要当奴才。清廷在得意于自己掌控人才的手段高明之时,却忘记了一条规律:囿于思维惯性,是无论如何选不出真正的人才的。不仅如此,这种思维惯性还在客观上为一些偷奸耍滑、见风使舵者提供了投机钻营的空间,打击贤能之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严重危害政治生态。

在识人用人上形成思维惯性,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于信奉老经验、老办法。实事求是地说,一些老经验、老办法的确在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时过境迁后还死抱住不放,逐渐形成定势,如同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难免会落后于时代,脱离实际,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另一种是过于自信,唯我独尊。有些领导干部的确具有过人之处,但缺点也很明显。可他们偏偏十分欣赏自己,甚至到了自我膨胀的程度,一切以自己的所长和标准来比照别人。这两种原因,尽管主客观因素不同,但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现代管理学认为,成功总是跟认识全面、善于应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突破识人用人的思维惯性,首先应培育和运用辩证思维,从多角度看问题,不刚愎自用、不偏听偏信。比如,换位思考法、换角度思考法、逆向思考法等,都可以运用到选人用人中,这样才能避免误区、减少盲点。关键是在涉及评价干部、使用干部的重大问题时,一定要自我提醒是否陷入了固有思维模式。如果是,就要及时反思、调整,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又循着旧路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