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输血"更要"造血"

——各地帮扶群众脱贫措施一览

摘要: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

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

安徽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地处皖南,共有432户村民。2014年下半年,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来河口村的时候,经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1户,差不多占了1/3。考察实地情况后李朝阳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很好。于是,两年里,河口村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生态富硒茶种植、生态黄牛养殖等合作社,贫困户都参与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大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像河口村一样,把本地资源变成致富门路的贫困村还有不少。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办梨花节,搞农家乐,岭头村的乡村旅游搞得风生水起。游人带来了消费,一些贫困户通过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实现增收千余元。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小小的草绳成了1208户贫困户的致富纽带。经过调研,镇里决定提供50台稻草编织机租赁给贫困户,培训村民草编技能,把多余的田间稻草“变废为宝”量产编织草绳,并帮当地村民打开了“草绳”销路。2016年,城北镇有475户贫困户脱贫,今年预计还将帮助500户实现脱贫。

“不仅要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让贫困居民过上安心日子。”吉林省委办公厅专职督察员、帮扶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滨说,在延边州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村里“空心化”现象严重,只有少数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准扶贫,工作组为高岭“量身订制”了貂园、驴园、牛园等产业项目,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和推动村民学习专业养殖知识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不断提高致富技能。

189天、23400公里——这是吉林省委办公厅帮扶工作组9位帮扶干部,2016年从长春到和龙市南坪镇进行帮扶工作的平均时长和跋涉里程。“村里的扶贫干部已成了高岭村的‘家里人’,高岭旧貌换新颜多亏了他们。”提起扶贫干部,村民孙立霞竖起了大拇指。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