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班超”,让每个孩子都闪耀成长光芒

北京“班超”,让每个孩子都闪耀成长光芒

据新华网11月25日报道,在北京中小学校园里,有这样的一场场比赛,不问天赋与技术,每个学生都能站上赛场投出那一球、踢出那一脚。有人说它是欢乐的聚会,有人说它是成长的试炼,这就是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班级赛,孩子们眼里的“班超”。

在“村超”“苏超”等赛事风靡全国之后,“超级联赛”又有了新的打开方式。“班超”,这场不问天赋、全民参与的班级体育赛事,正以蓬勃之势重塑着校园体育的模样。它没有专业赛事的严苛门槛,却有着最纯粹的运动热情;它不追求少数人的巅峰荣耀,却守护着每个孩子的成长权利。“班超”的价值,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撬动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理念升级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为新时代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提供了生动范本。

以体育为基,破解健康困境。曾几何时,“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困扰着青少年成长,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2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而“班超”的出现,以“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项赛事”的承诺,让运动从少数人的“特长展示”变成全员的“生活常态”。在黄城根小学的绿茵场上,三年级学生们带着稚嫩的动作奔跑、碰撞、爬起,全力诠释拼搏的意义;北京学校的篮球赛场边,四年级学生夏优然即便没投进一球,也因能站上赛场而满心欢喜。从足球、篮球到跳绳、投壶,丰富的赛事项目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兴趣,而“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的时间保障,更让“班超”的健康价值持续释放。数据印证了这份改变:北师大实验小学学生体测优良率已提升至95%,较2021年增长9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奔跑中告别“小焦虑”,收获了强健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

以赛事为媒,革新教育理念。传统校园体育往往聚焦于竞技成绩,而“班超”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将体育与德育、美育、协作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构建起完整的教育闭环。在京华实验学校的跳绳大赛上,低年级学生为高年级的花式跳绳惊呼,高年级学生为学弟学妹的勇敢参赛加油,跨龄互动营造出温暖的成长“软环境”;黄城根小学的学生们赛前手绘班级海报,赛后开展“理智观赛与激情释放”主题辩论,让审美与思辨在体育实践中自然生长。更可贵的是,“班超”让孩子们在输赢之间学会成长:最初投不进球就大哭的学生,经过赛事锻炼后成为首发队员,即便投丢也能迅速转身回防;在一次次团队协作中,孩子们懂得了责任与包容,在跌倒与爬起中磨砺了韧性。正如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所言,当体育不再局限于操场,而是与多元能力培养交织,教育便从“教授知识”走向了“全面育人”。

以协同为翼,凝聚育人合力。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班超”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同心协力。北师大实验小学在低年级赛事前两个月便召开家校联席会议,家委会参与赛事规程制定,家长牵头组织球队集训;学校主动调动社会资源,租赁专业设备、邀请高校体育生担任裁判,还争取到社区居委会的支持,让赛事开展无后顾之忧。这种协同效应带来了连锁反应: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不再沉迷电子产品,而是主动拉着父母一起锻炼;学生运动量增加带动食欲提升,推动校园餐食持续提质增量;医教融合进一步落地,校园医务室工作得到夯实。更值得关注的是,“班超”还搭建起体育“第二课堂”,中超联赛中场的小学生射门展示、中网赛场边的网球知识讲解,让孩子们在专业赛事中拓宽视野,将运动热爱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从黄城根小学的绿茵场到京华实验学校的跳绳赛场,“班超”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让每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力在集体土壤中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它不追求完美的战术,却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拼搏的快乐;它不执着于胜负的结果,却让成长的意义愈发清晰。当运动成为日常,健康便有了保障;当全面育人落地,成长便有了深度;当家校社同心,教育便有了温度。“班超”的实践证明,好的教育不必轰轰烈烈,只需回归本质,为每个孩子提供成长的舞台。愿这群奔跑的身影带着热爱与坚持,在人生的赛场上继续闪耀光芒,也愿“班超”的育人理念,在更多校园生根发芽。

作者:黄宗跃

责编:邱子凌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邱子凌(实习)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