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作社的扶贫发展样本(3)

一个合作社的扶贫发展样本(3)

摘要: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6年底,还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的目标。其中,秸秆食用菌合作社是河口村“合作社+扶贫”模式中最成熟且最具典型意义的样本。它的诞生、发展以及升级转型,充分体现了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努力和探索。

短平快,选择平菇提振信心

2014年10月,河口村的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

在帮扶单位安徽省民委的建议下,合作社选择种植平菇作为突破口。

平菇的菌棒原料是棉籽皮、玉米芯、锯末,还能把黑木耳菌棒废料利用起来。这个特点让孙丽芳很满意。

对村民而言,平菇好在可以秋冬季节种植,不会误了自家的茶叶和水稻的农时。

“平菇还有一个优点是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孙主任考虑,要提振贫困户信心,初期必须发展见效快的项目。”李朝阳说。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第一批社员是徐年发等2名村干部和7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夏光和家是其中之一。

44岁的夏光和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闷葫芦。

2014年,孙丽芳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夏光和除了笑着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2017年5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夏光和家。夏光和已能一点不怵地和陌生人交流。短短3年,夏光和搬进二层小楼的新家,添了儿子,小日子变得红红火火。过去,一星期家里才吃上一顿肉。现在客厅角落的枣红色尊贵牌双开门冰柜,就花了他4000多元。

“现在收入高了,人也变自信了。是吧?老夏。”见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打趣”他,夏光和有些害羞。

夏光和承认,这是托合作社的福。但最开始村干部游说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时,夏光和是最担心的一个。

“当时,村里没有谁会种平菇。我也不会。但我只能鼓励他:‘别担心。省民委有支持有项目,一定搞得成。’”徐年发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说干就干!为了节约1000来块的成本,徐年发去县里买来报废大棚,锯掉底下锈掉的部分,再找新钢管接上。自制的简易大棚试验成功后,再让贫困户们依葫芦画瓢做。

安徽省民委为河口村联系了淮南市的食用菌大王鲁中祝提供技术支持。两年多来,鲁中祝和她公司的技术员多次到河口村驻点指导。

“菌棒做好后,用高温膜包起来,蒸两天两夜高温杀菌。接着要冷却一天。然后就可以在棚里接种了。所谓接种,就是把菌棒打开,种子放进去,再用报纸包好两头,拿橡皮筋缠好,等待出菇。那年我们10月20日做好所有菌棒,年底就出菇了。”

现在的徐年发和社员们说起平菇种植流程驾轻就熟。但在2014年第一次种植时,摸着石头过河的社员们也走过一些弯路。

2015年春节前,有社员为了赶上春节的紧俏行情,想加快出菇,就把大棚的帘子拉上,结果菇子缺氧,变成了死菇。合作社赶紧电话咨询鲁中祝。鲁说,菇子不能闷死了,要通风。结果,社员们把帘子又全部撤了,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菇子失水严重。

好在平菇第一季就获得了丰收。从2014年冬天到2015年春天,夏光和差不多收获了10000斤平菇,成绩最差的一个社员也有8000多斤。

“看着真喜,菇子那么大!”李朝阳回忆2014年底平菇丰收的情景时,忍不住比划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