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作社的扶贫发展样本(4)

一个合作社的扶贫发展样本(4)

摘要: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6年底,还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的目标。其中,秸秆食用菌合作社是河口村“合作社+扶贫”模式中最成熟且最具典型意义的样本。它的诞生、发展以及升级转型,充分体现了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努力和探索。

闯销路,合作社初战告捷

2014年第一次种植平菇就迎来丰收,堆满了大棚的平菇让村干部喜在眉梢,愁在心头。喜的是产量,愁的是销路。

合作社向贫困户社员承诺统一代销,但刚开始的时候,干部们心里并没有底。

李朝阳、徐年发,还有几名村干部,各显神通。托安徽省民委帮忙,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大家轮流到池州市内周边县城以及铜陵、安庆、芜湖、合肥跑市场。

“省民委给我们联系了买家。但我们也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李朝阳说。

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铜陵。为了卖平菇,他和镇上的包村干部李贵高、村书记章文庆、村主任徐光明4人,凌晨三点,抬着两筐平菇,直接去当地菜市场找批发的贩子推销。

干部焦急,村民心里也打鼓。夏光和看平菇滞销,心里暗暗打算如何打折处理,不要亏太多。

那段时间,社员马宏喜每天都会到村部坐坐。见了跑市场回来的干部就问怎么样。但看着李朝阳夜不能寐,老马只能劝他不要着急上火。

“我心里急。那时合作社还没建保鲜库。平菇不能放,烂了就要往河里倒。”马宏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干部们跑了大半个月,终于打通多条销路。

合作社每星期给社员们结一回账。夏光和记得,自己第一次拿了800多元。直到2015年春节之前,他总共进账12000多元。这对当时准备攒钱盖新房的他,可是笔可观的收入。

社员尝到了切切实实的甜头。合作社初战告捷!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