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路线图”。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此为指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奋发努力。
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理论自觉
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须臾离开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尤为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意见》也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毋庸讳言,在通常人们的意识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有时并不一定得到自然科学那样充分的体现和认可。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因而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看法之外,实际上主要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有关。一般说来,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它与技术、与社会物质生产力从而与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其作用和成效较为具体,容易量化、易见。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以人们普遍熟悉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探究和揭示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绝大多数学科与政治上层建筑关系密切,其研究成果也往往要通过普遍的社会化或多重的社会转化,特别是要转化为方针政策才能发挥现实的作用,较为间接和不易显现。哲学就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而言,是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离社会的经济基础较远,具有高度的超验性和抽象性,其作用虽然是普遍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但主要是间接发生的,从而也就更加隐而难见,即所谓“无用之用”。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学科特质,给人们对其作用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有时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质的理解,是客观认识其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还要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学科特质,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也决定了发展所必需的诸种主客观条件,比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必须以社会实际为研究起点和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等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树立,说到底是来源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说到底是来源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将理论活动建立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