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蛋”变成“金疙瘩”

“洋芋蛋”变成“金疙瘩”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摘要:2008年10月,一位互助县农民赶着马车来到西宁,满满一车马铃薯被市民抢购一空。“能不能把马铃薯生意做大?”这个想法从他脑中蹦出,让他兴奋和激动。这位农民叫汪全邦,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全国科技致富带头人”。

图为青海互助县下马村,绿田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全邦查看大棚里的菜苗长势。本报记者 赵斌艺摄/光明图片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早上炒洋芋,中午洋芋蛋,晚上洋芋粉”,这是许多青海互助人一天的食谱。洋芋就是马铃薯,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青海省互助县人的“天”,一半就是马铃薯。

互助县出产的马铃薯品质优、口味好,声名远播。但长期以来,销售瓶颈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怎么把“洋芋蛋”变成“金疙瘩”,是当地农民遇到的最大难题。

2008年10月,一位互助县农民赶着马车来到西宁,满满一车马铃薯被市民抢购一空。“能不能把马铃薯生意做大?”这个想法从他脑中蹦出,让他兴奋和激动。这位农民叫汪全邦,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全国科技致富带头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