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里来,到地里去
1974年出生的汪全邦只有初中文化,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种了两年地,知道其中的辛酸,“庄稼地里的庄稼只能养活人,但要想摆脱贫困,不能只靠种地”。
两年之后,他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过硬的技术,走出去的汪全邦两年后又回来了。但在打工的两年间,汪全邦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回来后他和父亲一起贩卖猪仔,4年后买了当时村里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2008年,汪全邦的马铃薯在西宁热卖一空后,他找到一种自信,那是做了几十年农民从未感受过的自信。“第二年,我索性甩开膀子干,在银行贷款十万元,收购了2000亩长白大葱,运到西宁、甘肃和宁夏去卖。”汪全邦说不上当时这股勇气从何而来。
这次大动作,他被县农业局“盯”上了。“既然你对销售这么在行,要不然成立一个合作社?”农业局干部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汪全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