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开创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图景(2)

房宁:开创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图景(2)

立足实践创新研究方法

社会需要是思想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研究对象和时代条件。因此,中国政治学应将更多目光投向实践,更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创新政治学研究方法,为新研究成果的产生奠定科学基础。

对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观察。做研究首先需要冷静观察。作为一种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的主要价值在于发现事实、发现问题,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与把握。这是开展研究的前提。政治学开展观察有三个角度,大致可以概括为说法、做法、想法。

说法主要是指文献中对政治问题的描述与规范,这样的文献包括两个类型:法律与规章、论述与宣示。对这些政治学说法的观察与了解,即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停留在书面的观察。但政治学研究仅仅凭借对书本文献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书面的政治论述可能由于主观偏好,存在不全面甚至刻意掩盖事实的问题。同时,法律、规章、制度规定的往往是政治运行的理想状态、应然状态,它们不等于政治现实,有些情况还与现实有很大距离。

由于文献中的说法具有局限性并与现实存在距离,因而政治观察还必须有其他角度,这就是做法和想法。做法主要是指政治实践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实际形态。做法反映了政治活动相对真实的状态,是政治实践的事实部分。而想法是指政治意识形态,是各种政治行为的初始动机,表现为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与主张,本质上反映了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

在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说法、做法、想法三者之间存在差别,并形成张力。说法既反映做法,又在修饰或掩饰做法;而有些做法又是没有说法的,或与说法不符。说法与做法背后的想法离社会现实、政治实践较远,但又是政治实践、社会发展的主观推动力。想法转化为说法、做法要受到社会条件、政治现实的限制,也会在实践中发生变形。通过从政治意识形态到实践形态的全面观察,才能了解政治体系、政治实践存在的客观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形成对政治问题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和重复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差异性中发现问题,在重复性中寻找规律。

在差异性中发现问题,是确认研究需求、基本方向和范围的过程。人们常说,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研究。其实,确认研究的目标,搞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在研究工作开始的时候。因为开始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往往是笼统的、范围式的,而不是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通过比较分析相同或近似问题在不同政治体系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能够引导研究者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重复性中寻找规律,主要是关注历史进程不同阶段、不同政体中反复出现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认识政治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深入分析政治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以进一步揭示政治活动与发展的规律。规律性认识是政治科学的较高追求,它不仅可以解释政治活动的原因,更能够帮助预见政治活动的发展演变。

时代的变革、中国的进步呼唤中国政治科学的发展。当前,中国政治学应改变以研究已有知识为主的研究方式,改变从观念和价值出发设定逻辑、寻找解决方案的研究方法,把研究重点转向时代问题,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发现规律、归纳思想、提炼理论,从而使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面貌得到改观,为中国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