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中国模式的巨大政治优势(3)

凝聚力:中国模式的巨大政治优势(3)

麦克法夸尔

高层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强大是中国模式的巨大政治优势

麦克法夸尔曾是费正清和史华慈在哈佛大学的学生。1960年,他创办了国际学界中共和中国研究权威刊物《中国季刊》,1983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著名中共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麦克法夸尔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走出了自己的新路。1963年7月,他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事务》杂志发表的《中国模式与发展中国家》一文中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模式的特点,认为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提出“高层领导的凝聚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优势。无疑中国的这种凝聚力非常强,这是使这个共产党国家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当时国际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麦克法夸尔在国际学界较早讨论了中国模式和中共凝聚力。他研究了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过程、经验与教训,他提出:中国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的发展模式;高层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强大是中国模式的巨大政治优势。他也赞同一些美国学者提出的美国政治和现代化模式不适合中国这一重要观点。

傅高义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

傅高义曾接替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从社会学视角入手研究中共。上世纪80年代,傅高义出版了《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向世界解读中共改革开放政策。

傅高义在专著《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变》中用“纲领”来表示邓小平的执政理念。他认为,邓小平有自己的治理模式,他总结了邓小平执政和再造国家的纲领,认为邓小平强调“权威和纪律”。傅高义总结了邓小平治理模式的一些基本原则,认为其纲领包括:说话办事要有权威、政令统一、实事求是、大胆试、大胆闯等诸多方面。

裴宜理

中共的群众路线是“对群众的感情动员”

裴宜理是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共党群关系的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她概括总结了中共群众工作的“感情动员模式”,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

在《感动群众:中国革命中的情感工作》一文中,裴宜理从感情纽带视角分析中共与群众的关系:认为中共的群众路线是“对群众的感情动员”;中共“系统地发展了情感联络工作”,“情感工作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和国民党的一大区别”,而且“在战争时期形成的情感工作模式在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她认为,毛泽东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注入情感活力,“毛泽东深知人性心理的重要性——包括知识分子精英的心理——他在著作中深入考察了心理在革命中的作用。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词汇‘阶级’时,认为情感身份认同比客观经济地位更为重要”。裴宜理还认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了自己的“民本主义”,强调为老百姓谋实惠。

裴宜理认为,无论中国的政治历史还是当代的政治,都有许多非常积极的东西,比如中国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关心大众教育、关注大众福利等,不妨把这些宝贵的政治传统作为未来政治发展的资源之一。中国的传统统治模式是一种极富弹性的管理实践模式,即“务实主义”治理模式的历史传统。虽然这种治理技术还是一种新兴事物,但是其运用的基本技巧却并不新鲜,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一直存在。因此,中国的体制有很强的自我创新和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