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有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等。其中,联合国就是当今世界秩序的一个主要代表,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则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秩序、金融秩序。这些代表着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国际组织、全球性机构都来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实际上就是中国对现存世界秩序的态度——我们并不想另起炉灶,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进行的。“一带一路”倡议跟现有的世界秩序之间是互动关系,是可以相互加强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要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运作。甚至于联合国体系下的各种机构,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都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获得更重要的支持。现有世界秩序的具体代表就是一系列的全球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带一路”有助于使现有世界秩序更完善。
关于我国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认识:第一种是“拆”。一些根本不了解我国情况的人认为中国要改天换地,“革命”现存的世界秩序。事实上,我国决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做,我国也是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第二种是“修”。这就是改革和完善现存的国际制度。许多现存的国际机构不合时宜,甚至在范式上过时,不适应全球治理的普遍需要,必须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益攸关方都要求落实已经达成的初步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协议。第三种是“建”。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少关于新建全球治理机构的动议、计划和行动,比如我国参加的金砖合作、“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一带一路”不是否定过去40年的全球化,而是在实践中协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解决过去40年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即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五、“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提供中国方案
全球化是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个人、所有机构、所有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比如北京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就要对全球化作出回应。像改革开放、“一带一路”计划,都是对全球化的回应。
(一)我国改革开放就是对全球化做出的一种回应。中国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大概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中国把自己的市场开放给全世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前,中国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用非常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了全世界。第二段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一带一路”计划,一方面,代表着我国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全世界这么多代表都到北京来参加“一带一路”峰会,这本身就是我国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计划框架之下,我们希望能够跟各个国家进行合作,使我国走向全世界,实现合作中的互利共赢。
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同样,我们也希望全世界的经济能够向我国的个人、公司和企业开放。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北边有一个东方园区,那是我国发起建立的,工业园中有很多是原来在我国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转到埃塞俄比亚生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我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企业走向全球,很可能是在中国的一些公司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这也是“一带一路”为全球化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一带一路”是我国与世界的一种对接。全球化的世界是高度复杂的,它既有机会,也有风险,还有挑战。面对这些机会、风险和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贡献给世界的解决方案。要适应挑战,应对挑战,意愿、能力、制度安排、体制政策等都要做到位。“一带一路”是我国首倡的国际合作倡议,高峰论坛是首次主办。当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交织,分配不均助长逆全球化思潮,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受到世界瞩目。
“一带一路”既是高瞻远瞩的,又是精心设计的、可以具体落实的,它可能会对下一步的我国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全球化、世界经济增长发挥关键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对接”。所谓“对接”,就是指中国的发展要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政策对接。我们强调“一带一路”要加强“五通”,就是指的要对接,要进行协调、谈判、合作。这次“一带一路”峰会本身就是一次国际对接。在过去四年已经参与“一带一路”的和目前对“一带一路”感兴趣的国家、机构、个人和国际组织(包括地区组织)等都来了。我们可以把这次峰会叫做一次多边对接的会议,即利益攸关方就“一带一路”展开协调。包括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和俄罗斯同样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何对接。
在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议上,我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互联互通政策,包括人心的沟通、文化的沟通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是很不容易的。如今看来,我们已经有了非常美好的理想规划,而这些沟通在对接今后的具体落实时,还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还会有很多曲折。
(三)“一带一路”在外交政策上的历史继承性。“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单边的外交政策,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的全球发展安排。我们预期将有更多的国家、国际组织等参加到我国所称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之中。习主席在“一带一路”闭幕式上的讲话,强调“一带一路”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全球发展计划,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参加共建。尤其是习主席宣布第二次“一带一路”峰会要在我国举办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感到“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国际倡议在进一步走向机制化、长效化。我们需要尽快地根据“一带一路”计划里面谈到的“共建”这样一个精神,进一步把它多边化。多边化的“一带一路”将为现有世界秩序和国际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的成功取决于参与其中的相关国家,尤其是我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