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西民: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党西民: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深化改革攻坚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彰显得愈加紧迫。中办、国办出台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资源性地位逐渐突出。

文化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

文化是时代的传感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什么样的文化,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其时代的特征。文化是当代社会思想的凝结,其趣味和审美方式是当代社会的再呈现。从文化中能够看到时代的特征,看出时代的脉动,探测出时代气象。

文化是社会组织的基因。任何群体都需要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在行动上找到本源,在价值上找到信仰。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寻找意义,社会心态都需要情感,社会发展需要潜力和梦想。有了文化的支撑,各种社会组织、社会行动最终能够找到归宿。文化是行为、制度、思想、情感背后的基因,是深邃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文化是社会的整个气象,显示着国家的盛衰荣辱。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文化的力量汹涌澎湃,它推动社会向文化所塑造的方向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呈现出一股奢靡、浮华的风气,而国民党在其移都重庆之后,依然未能改变其腐败、黑暗和混乱的社会风气,这种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统区的败落。而在延安解放区,那里的天是蓝蓝的天,政治清明,军民团结,蒸蒸日上。旅美华侨陈嘉庚在访问了重庆和延安之后,作出对比并发出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

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有效手段

从总体来看,文化会形成群体思维,形成社会心态,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引导所有人都向文化所塑形的方向前进。盛唐时期,边塞诗形成的边塞文化,鼓舞了大批有识之士到边疆建功立业。无论是延安时期的文艺,还是长征时期的创作,文化都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有力工具。文化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引导不同价值观的群体,达到求同存异。文化可以形成群体中默会的习惯,让身处其中的个体自觉服从并拥护这种文化。

从阶段性来看,文化在不同阶段的治理中发挥的价值不同。在社会发展之初,文化的地位非常强大。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物质极度缺乏,但是红色工业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能力。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很重视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很多领域的磨合都出现了裂缝,社会的向心力不予以抵消离心力。当社会治理方式在经历了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动能之后,其治理乏力现象凸显,亟待于寻找新的资源,实现治理动能切换。而文化的普遍渗透的特点,是能够与其他治理方式形成治理矩阵,有效调动各种治理资源。文化是社会方方面面强大的黏合剂,文化的繁荣决定了政治秩序的稳定,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经济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