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践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阐明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致性,为党的宗旨寻找到哲学依归。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着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始终不渝地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放到想问题做决策的第一位。这既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守和践行,也涵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愿景。
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革命;和平年代,人民群众紧紧跟随我们党发展经济、建设家园,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党在各领域的政策愿景最终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变为了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和群众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发展经济要体现到群众生活中,社会建设要回归到群众期盼上,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重大失误、重大挫折,无不是偏离、放弃群众路线,脱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历史和时代使然,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执政基础、筑牢执政根基,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的宏大实践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走动今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改革,在开放中发展。“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要学的是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毛泽东同志这些哲理性论断,从理论上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既是实践为中国做出的选择,也是实践的必然结果。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我们必须要从《实践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观、改革与开放两个基本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创造”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更加突出表明“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国际视野和战略实践路径,也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要主动研究改革、投身改革,做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急先锋,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在实践中激荡发展动力,解决发展问题,寻找发展契机,真正地彻底地释放社会生产力。面对被历史和时代放到我们面前的“卡夫丁峡谷问题”,我们只有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来给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关于这一历史必然性问题的回答。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实践论》已发表80年,但其蕴含的哲学光辉非但不因时光流逝而黯淡,反而经时间检验而愈显其珍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读《实践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