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上)解说词(3)

《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上)解说词(3)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始终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解说词】

司法责任制的落实,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倒逼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办案由“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2016年,在立案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国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9.2%,审判质量明显提高。

问题牵引改革,而改革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一个影响改革质效的新问题浮出水面。

【同期】最高人民检察院 副检察长 李如林

由于各种原因,检察机关的机构突出表现为有些机构过多、重叠,只有减少机构,减少领导干部的员额,才能够充分发挥检察官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案质量。

【解说词】

要使员额法官检察官真正回归办案一线,就必须向内设机构开刀,“拆庙减官”。

吉林省检察院推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来的34个局(处室)整合为“九部一委”,使原来的“行政官”,回归为检察官,一线办案力量大大增加。

【同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杨克勤

通过机构改革加之员额制的改革落实责任,人人感到肩上有责任,办理案件人人高度负责,责任心也提升了,所以办案更加公正了。

【解说词】

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建立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解决了法官检察官的晋升和待遇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司法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同步推行的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对于确保法院、检察院摆脱地方干扰、公正办案具有深远意义。

改革落地,效果初显。目前,上海、浙江、青海等地由法官、合议庭直接裁判的案件达到98%以上,由检察官审查起诉的公诉案件占90%以上。在总编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法院、检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了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

【解说词】

审判,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无论是我国古代州官县令升堂问案,还是西方国家法庭的对抗式诉讼,两造当庭对质、言词辩论都不可或缺。

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构造中,审判作为对案件作出最终裁判的程序,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重视不够的现象,一些进入庭审的案件,有的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有的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庭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015年3月31日,一起刑事案件在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两名被告人在盗窃电动车的过程中被抓获,其中一名被告人曾某,因被捕时手持刀具,被检察机关以抢劫罪提起公诉。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