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
测量中产阶层的多元指标
“中产阶层”的界定历来是一个难题,有多种理论与分析方法,参照的标准有收入、财富、职业、教育、生活方式等。其中,收入是最常见的一个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等学者将中等收入者界定为收入分布在城镇居民第25到第95百分位之间的人群,并计算出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内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25%。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曾提出,每天消费2-20美元(购买力平价)的人群就算是中产阶层,由此推算出中国2007年就已经步入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占比高达89.1%。
与收入相近,财富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瑞信2015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以个人拥有财富5万-50万美元为标准,认为中国大陆的中产阶层人数居世界各国之首,达到1.09亿,占比约为10.7%。
在测量社会地位方面,职业是最为重要的指标。社会学家对中产阶层的研究最早也主要是从职业角度切入的,中产阶层与白领阶层常常是同义语。社会学家陆学艺等从职业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中产阶层主要由脑力劳动阶层构成,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以及私营企业主中的中小私营企业主。
教育也是现代社会中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文凭、证书。教育指标与收入和职业不同,教育可作为附加指标而非独立指标,即单纯靠教育指标来区分上层、中层、下层是不合适的。
除了收入、职业、教育三大指标以外,学界测量中产阶层的指标还有主观认同、生活方式以及综合了职业、收入、消费的多个指标。根据李培林等人的研究,按照国际经验,高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一般为中等收入群体的2.5倍到3倍。
(李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