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关头”的伟大转进】
2012年11月2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时代的新起点,面对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国家的现代化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忠告并激励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五年来,习总书记的这番话给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说道路决定命运?为什么说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不容易?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曾多次面对道路抉择的生死考验。”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他如此谈到。
作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金冲及认为,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任何西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在近代大大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探索。”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生活在和平日子里的普通人很难完全体会得到,这种命运选择和决断的九死一生,这种道路探索和追寻的九死无悔。”这位年届86岁高龄的学者发出的这番饱经风霜的感叹,真实地注解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年征程,是波澜壮阔的征程,更是力挽狂澜的征程。
十八大报告清醒地列举了执政党在新世纪面对的艰巨挑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人民期待,“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战略大转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了全新境界: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全面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开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过去五年,中国社会悄然之间经历了平稳而急剧的转折,国家与民族命运日益清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钟伟从经济学者的视角给出自己的观察判断,十八大以来,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国民自信明显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使得我们处于非常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时刻。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清这种大转折,就会理解,无论前途如何曲折,未来看多中国、做多中国才是正确的投资战略。”
【中国道路“唯一选择”】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突出表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社会过度消费,也即“高消费”、“奢侈型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二是资源过度消耗,称之为“高消耗”。这是以消耗各类资源、特别是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高于人口占世界比重为前提,也是高消费的资源基础;三是污染过度排放,称之为“高排放”。这是以人均污染排放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其特征。
在人类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达到美国人的化石能源消耗水平,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不是30.53亿吨,而是98.35亿吨,占全球比重也不是23%,而是令人瞠目的74%。即使中国人均达到日本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中国消费比重也将达到近37%,接近1950年美国能源消耗最高峰时的比重。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中国也走不通。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的发展道路,别无选择,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鞍钢告诉《瞭望》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道路已给出了明确定义,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又补充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三句话非常关键,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全面超越。”这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又加上了“社会全面进步”,就构成了更加完整的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旨在超越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不只是物质现代化,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正在创新人类发展史上的绿色现代化。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西方物质现代化建立在“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基础上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意指人的现代化,二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理念,意指全社会的现代化。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对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激励人民的创造能力,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对中国而言,这个“人”就是十几亿人民,他们一同发展、一同创造、一同创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壮丽场景,不仅正在改变中国,还将影响世界。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全体人民,既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多数人的富裕;二是逐步实现,包括“三步走”:第一步是人民富裕起来,第二步是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第三步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十九大即将开启中国全面现代化、奔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
胡鞍钢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从来没有解决好第二步目标,更谈不上提出并实现第三步目标。“在全世界几千个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或中高收入社会,已经为南方国家消除绝对贫困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既然世界最大人口的国家都能够做到,为什么不可以向中国学习呢?这将是中国对南方国家所提供的最好的发展知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