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出发

胡宇齐: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出发

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景日渐丰满,“民生”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人民心中的“美好生活”必然更加多元、更具差异。沿着“为人民服务”的道路继续前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我们就一定能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支撑起13亿多人“稳稳的幸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刚刚履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铮铮誓言响彻中华大地,千余字的演讲中,19次提到“人民”。五年后,党的十九大,面对中外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同样聚焦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温暖厚重的声音,凸显出深厚的民生情怀,而庄严有力的表述,彰显出笃定信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96年一路走来,“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抱持着这份为民的初心,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民生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最伟大的故事”,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成功跑赢GDP;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养老金实现“5连涨”……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为民的承诺不断兑现,筑牢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发展成绩的持续沉淀,已将中国推至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势之变,意味着时代特征的嬗变、工作要求的提升,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会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细看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系列要求,无不是以“民生”为潜台词和关键词。携带着这份满载“人民”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党必将以新气象、新姿态踏上新征程。

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景日渐丰满,“民生”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人民心中的“美好生活”必然更加多元、更具差异。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诉求更多是吃喝不愁、收入增加,那么现在,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实现小康,还要“缩小差距”,不仅是生活改善,还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很明显,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判断,涵盖更广泛、层级更高阶、对焦更精准。这一提法的更新,既是对近40年改革发展成果的接续,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明确,也是我们党主动的“自我加压”,凸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有论者指出,“在全世界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言出必行,“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把握时代新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必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面对人民群众日渐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强烈需求,面对众口难调甚至诉求冲突的多难处境,本领恐慌的问题很可能会愈加频繁地出现。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服务人民、保障民生必须不断增强本领,确保多有几把刷子。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密依靠群众,善于从截然不同的态度倾听最真切的诉求,从南辕北辙的意见中寻找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公约数,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路径。

西方在探究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时,发现了另一个“奇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转型之际,社会也保持了长期总体稳定,打破了所谓的“亨廷顿悖论”。这种发展与稳定的协调互动背后,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不同于西方任何政党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领导核心。沿着“为人民服务”的道路继续前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我们就一定能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支撑起13亿多人“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