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

毛莉: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如何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境界?10月27日,在华侨大学召开的“金砖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7年专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旗帜、新方向、新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类命运共同体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

正如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所言,十九大报告对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精确判断,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了顶层设计。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占据了突出位置,十九大报告将其明确定位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黄峥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对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黄峥表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旗帜、方向、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要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角度,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贡献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外交学院英语系国际问题研究教研室副教授冯继承分析了历史上大国外交范式创新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关系。她认为,大国外交范式创新深刻影响着国际秩序变革的方向和方式。近代以来,英国外交塑造了均势秩序,这是国际秩序的1.0版本;二战之后,美国外交主导建立了混合型权力秩序,这是国际秩序的2.0版本;新时代中国外交提出的“基于新型国际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具有范式创新的意义,将推动形成国际秩序演变历程中的3.0版本。

丰富拓展新型国际关系内涵

在主权国家是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当今时代,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处理好国家间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把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拓展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冯绍雷看来,一带一路倡导包容合作,不设国别范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排他性安排;选择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契合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尊重主权,不强调超越主权的体制构建。他认为,一带一路体现的中国式路径,是世界从危机走向未来新秩序建构的务实选择。

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章前明从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视角,谈到了一带一路对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章前明认为,国际上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过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法律和理性规范的欧盟方式,一种是采用社会与文化规范的东盟方式。而一带一路提供了安全共同体构建的第三种方式,即以发展促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提升经济发展能力是确保地区安全的真正法宝。一带一路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推动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培育起政治互信;通过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形成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

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破”与“立”时,苏州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钮菊生表示,当前美国从全球治理领域大幅度后撤,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关键任务就是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建立起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规则。

作为改变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依托力量,金砖机制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认为,在当前逆全球化抬头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课题。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大国态度是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两大关键变量。历史证明,世界经济越开放,大国态度越积极,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越顺利。在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封闭期的情况下,大国态度至关重要,中国的坚定支持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发挥好金砖机制作用,聚合金砖国家力量,将更有利于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把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彰显了中国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达成。“民心相通的定义和原理是什么?什么是促进民心相通最有效的策略?”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军近来经常思考的问题。民心相通涉及跨文化交流、心理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诸多命题,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张胜军研究发现,文化的“焊接工程”实际上是民心相通的核心工程。只有把当地的大众文化焊接到中国式工业化体系、现代化体系、共同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去,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黄日涵以中国企业在巴勒斯坦、斯里兰卡、缅甸投资的案例为切入口,分析了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风险防控问题。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700亿美金,未来投资存量空间超过8000亿美金,如何保障如此庞大体量的海外利益安全值得思考。他建议,海外中国企业不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好”,也要“说得好”,要提高与当地民众打交道的意愿和能力;积极发展海外媒体,提高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络桥梁作用;加强海外风险评估研究。

此次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办,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承办。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