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名校开分校是对教育投机的及时回应

叫停名校开分校是对教育投机的及时回应

近年来,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各地不少名校都热衷于开办分校。名校办分校,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招生规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然而实践当中,却也有部分分校存在名不副实等问题,如分校只是借名于母体学校,办学质量却与之相差较大等。近日,武汉市教育局批复同意终止武汉市8所优质高中分校高中办学资格,再度引发关注。

在一段时间的狂飙突进之后,名校扎堆办分校的现象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反思。在公共管理层面,此番武汉一次性终止8所优质高中分校的办学资格,无疑极具标志意义。在此之前,名校举办分校几乎就是一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我们极少能看到有分校被职能机构叫停的先例。

现实中,公众之所以对某些所谓的名校分校颇有微词,最直观的原因就是此类分校名不符实,分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录取率等关键指标和母体学校相差甚远。有这种落差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毕竟,除了名校直属分校,还存在着托管办学、合作办学等各种性质的分校。其花样之繁多、成分之复杂,自然很难保障所有分校都能源出正宗、传承正统。

虽然名曰是本部和分校的关系,可实际上,许多分校和母体学校关联甚微。特别是民办公助型分校,相关公立名校主要就是出一个“品牌”,社会资本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则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这套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诉求的价值体系内,名校光环变成了某种被拿来套利变现的资源,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利益很多时候并不能得到足够保障。

名校遍地开分校,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教育的范畴,在更宏观的层面,其不幸沦为了市场投机与概念炒作的一环。通常的模式是,名校的分校开到哪里,房价就涨到哪里。通过办分校来制造所谓的“学区房”,这一屡见不鲜的操作路数让一系列利益相关方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资本驱动的名校扩张,不仅未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甚至形成了一种消费误导和教育误区,对正常的教育生态形成破坏。

名校分校的泛滥化、注水化与投机化,正越来越引起职能部门的警惕。为此,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比如就学校年限、师资力量、办学成果等严格评定,提高母体学校开办分校的门槛;再比如强化针对分校的督导评估,对办学质量不达标的分校强制退出等,种种迹象表明,“名校分校”势必将经历一次大洗牌。而这,既是对市场炒作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教育公共属性的一次重申。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