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颜晓峰:深刻理解“两论”是中国革命和战争取得胜利的哲学法宝(2)

(二)“两论”的主要观点

“两论”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同时又有很多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推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论、辩证法的主要著作,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有《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在撰写“两论”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很大程度地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认识论、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经过思考和凝练,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

《实践论》有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全面阐明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关系,详细分析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任务。并从认识论上,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在《实践论》的最后一段,浓缩性、概括性地论述了主要观点: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段内容是《实践论》的精华所在。

《矛盾论》共有七章:一个引言,六个部分,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其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1.辩证法的宇宙观: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主要的矛盾方面,即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比如,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那就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问题。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矛盾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对抗性的矛盾,但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很多矛盾斗争的形式是采取非对抗的形式存在的。毛泽东同志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矛盾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皆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