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提高党性修养 增强政治担当

李东:提高党性修养 增强政治担当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规范一言一行,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党性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古田会议上,针对红军内部流寇思想严重、连吃败仗的现实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重要原则,纠正了极端民主化、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确保军队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在此之前,党的几位领导同志也就党性问题做了理论阐述,如张闻天同志《论青年的修养》、陈云同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作题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对加强共产党员修养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演讲稿整理成文后发表,成为当时延安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读物。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建党以来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央恰恰是在建党二十周年而不是更早,比如在遵义会议时期提出加强党性修养的问题?为什么党在此前只是一般地讲党性而在这个时候如此突出地、特殊地强调党性?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同志于1942年7月14日到中央党校做长篇报告,具体而详细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他谈到了三点原因:

一是党员队伍迅速壮大,新党员思想复杂、党性薄弱,迫切需要进行党性教育。抗日战争前,中共党员只有四、五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员队伍迅速扩大,到了1940年初已经达到80万人,其中75万是新党员。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指出,新党员新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党性薄弱,不服从组织调配,不愿意担负艰苦的工作,把个人利益放在党的利益之上,他呼吁必须加强对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

二是党在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面临的形势任务,迫切要求党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集中统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军队和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共产党再也不是长征开始前那个可有可无的弱小党派了,而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对此,中央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年的革命锻炼,已经成为全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的决定的因素”。为此,国民党想方设法削弱共产党的力量,采取多种办法收买、拉拢、分裂八路军、新四军,意图制造党和军队的对立。在这样严峻复杂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抗战,就必须严明纪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高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全党团结一致,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三是党和军队中出现个人主义、独立主义、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不及时纠正就可能导致失败。当时共产党员的出身主要是农民和小知识分子,产业工人极少。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党在组织上的统一;身处落后经济社会环境,不同阶级、各个阶层间存在认识偏差,影响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

就此,《决定》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不允许任何党员或任何党部,有标新立异、自成系统、就全国性问题任意对外发表主张的现象。要求各独立工作区域负责人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在党内开展反对“分散主义”“独立主义”“个人主义”的斗争。二是对中央所作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坚决肃清阳奉阴违的两面派现象。三是即时发现,即时纠正,不纵容错误继续发展,从而及时挽救干部,不使工作受到损失。反对当面客气,背后指斥,要求一切批评都应当正面坦白诚恳地提出,其目的是为了挽救,而不是为了打击。强调党内外团结互助,组织要爱护干部,帮助干部在政治上进步;对于屡教不改者,必须依照党纪进行处理。四是在全党加强纪律教育,要求党员严格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干部党员,都一视同仁。五是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每个党员都更适应革命的需要。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刻反省自己的弱点,查找认识上的不足。提倡大公无私,忠实朴素,埋头苦干,实事求是,更加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六是明确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支部的负责同志,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规定的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员群众对于自己的批评。

之所以用一定篇幅来介绍《决定》内容,就是想与大家一道明晰我们党对党性内涵和特征的最初定义,并从此出发探寻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性内涵的发展历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牢记初心,修炼笃定。

延安整风运动,开辟了我们党加强党性修养的新途径。此后,党的历届领导同志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党性问题,重申提高党性的重要性。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做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强调,讲党性,重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说,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第一位。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系。邓小平同志还强调,讲党性就是不能搞派系,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派系为祸不小。江泽民同志说,衡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有没有党性,党性强不强,就看我们的同志们能否做到五个模范,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遵守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胡锦涛同志说,领导干部讲党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各项决策部署,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旗帜鲜明,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他还讲,领导干部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那就是党性强,没做到就是不讲党性。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党性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党性的内涵在不断发展丰富,并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追求保持高度统一。

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首要的是准确把握党在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充分认清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近期,在不同场合多次聆听了交通运输部杨传堂书记出席肯尼亚蒙内铁路开通仪式后的感言,在为我们伟大祖国日益繁荣富强骄傲、为“一带一路”建设硕果日益显现自豪的同时,我的思绪常常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也就是我刚走出大学校门之时。当时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走向低潮。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两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带着困惑,我在大学毕业后进入铁路基层站段工作。在组织的培养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些疑惑得到化解,一些问题找到答案。进入21世纪后,在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巨大魅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愿景,与近年来在多次重大外交场合频频发出的“中国方案”交相呼应,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

“中国方案”是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个明确回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回顾共产主义发展史,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为其起草了《共产党宣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旗帜的举起。191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相结合,与中国工农运动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贫穷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成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借鉴吸收再创造,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就需要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没有赶上救亡图存、拯救民族于水火的战争年代,但我们有幸参与书写中国方案的伟大进程,这是何等光荣的使命与责任!担负起这样的使命与责任,需要把我们党建设得无比坚强有力,需要把每名共产党员锻造得无比坚定执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我们锤炼党性、增进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他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政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党员的思想意识、纪律观念、行为规范,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力乃至生命力。从严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章。

二是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党作为先锋队和领导核心而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组织原则、工作作风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坚强的党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反复锻炼得来的。

三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人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是毋庸置疑的执政规律。我们过去常讲一句话,说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对不对呢?对,这是真理,也是事实。但是通过苏共垮台,我们认识到这个选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能靠过去打江山的功绩来一劳永逸地维系今天的执政地位,也不能靠我们现在取得的成绩来维护今后的执政地位。要想长期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党员干部也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对一个执政党来说,人心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人心这个最大政治,始终抓住执政为民、执政靠民这个根本执政规律,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以民之所恶为整治对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凝聚在我们党周围,才能把执政之根深深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中。四是牢牢把握从严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常用这句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话来强调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起点。全面从严治党,基础是“全面”,核心是“从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凡是”,着眼的是“全面”;“及时”“认真”“坚决”,体现的是“从严”。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