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检验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他要求在决策部署和推动改革中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标准,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一切工作的评价尺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监督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群众监督,失去了执政根基,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以史为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群众监督,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体现着他极其浓郁的人民情怀。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他曾经深情地讲过,当年的7年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也都留下许多坦荡无私、忧乐百姓的感人故事。习近平同志每次到地方视察工作,总是走家串户、深入群众,关心老百姓收入怎么样、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医疗有没有问题、孩子上学是否困难,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展现出亲民爱民、与群众水乳交融的真挚情怀。
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人民万岁”,到习近平同志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们党的宗旨一脉相承,使历史唯物主义得到极大弘扬。
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阿依肯·科努罗夫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都是从基层开始,他们熟悉群众,了解人民疾苦,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为国者,以民为基”。习近平同志的“人民观”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当以此为统领,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