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李俭讲课图片

李俭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既连着家事,也连着国事,是民心所向,也是发展所需。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不断优化改善的民生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生为大”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也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极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民特质,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确保人民健康的必要条件,幸福生活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决不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而是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以上五大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全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既可以遵循资本逻辑、也可以以人民为中心,既追求效率、也注重公平,既征服自然、也敬畏生态。当西方国家深陷福利陷阱与增长悖论时,中国以14亿多人口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现代化是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的文明进阶之路。这种立足本土、关照人类的现代化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