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四百年漫长丰厚的汉朝历史文化中,选择了9个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展示汉文化的精彩与珍贵,从中也可品味出汉文化的品质和魅力、汉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本课主题】

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光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4年以后,徐光春曾先后任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党组书记,上海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95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新闻宣传工作;200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4年起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任命徐光春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起任中央巡视组组长。是党的十五大新闻发言人,十五届中纪委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先后出版《哲学与新闻》、《漫谈新闻出版》、《新闻纵横谈》、《我说新闻》、《新世纪广播影视散论》、《中国广播影视的改革与创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高级干部文库:跨越的脚步——推进中原崛起的实践与思考》、《学习理论文库:徐光春自选集》、《文化的力量》等十几部著作。

【观点摘编】

前面,我从四百年漫长丰厚的汉朝历史文化中,选择了9个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展示汉文化的精彩与珍贵,从中也可品味出汉文化的品质和魅力、汉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那么汉文化到底有哪些品质与魅力、价值与意义呢?

1、求统一。秦统一中国,主要体现在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上。真正的不仅在政体上,而且在民族融合上,在疆域稳定与拓展上,努力谋求并实现国家统一的是汉朝。汉民族的形成,使中国开始成为一体多元的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通过战争与和平的两手,确保边境的安定和疆域的稳定。通过发展经济与对外开放,推进国家的强盛。这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在汉朝使中国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

2、尚和合。汉朝十分崇尚和合,主张要和谐、合作,才能振兴国家。“文景之治”之所以使汉朝成为太平盛世,很重要的一点是朝廷采取了对内缓解矛盾、对外亲善友好的政策,如对内实行“轻徭薄赋”,对外采用“和亲通好”,这内外两手造就一个太平盛世。

3、爱国家。爱国主义精神在汉文化中是个特别光彩的亮点。“文景之治”是爱国,张骞通使西域是爱国、“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是爱国、“昭君出塞”是爱国、“苏武牧羊”是爱国、“司马迁写《史记》”也是爱国,“王景治理黄河“还是爱国。

4、谋发展。发展是立国治政的根本。汉朝之所以能历时四百年,之所以能保持国家统一,之所以能实现社会稳定,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注重经济发展。“文景之治“的成果之一,是经济繁荣发展,这一成果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取“入粟拜爵”的政策,刺激粮食需求,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开闸放水”,废除检查站,开放矿山、山林经营,促进货物流通,大力发展商业、农业、手工业;三是开源节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倡导勤俭节约,皇帝和朝廷带头节省开支。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5、重民生。从“文景之治”中的“轻徭薄赋”、“入粟拜爵”之举,以减民众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入侵,以保障边境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从汉昭帝召开“盐铁会议”,召集60余贤良文学之士到京师询问民间疾苦,制定“与民休息”政策;从汉初“任循吏”, 看众“循吏”为国操劳、为民操心的业绩;从汉朝中医学的兴起,看对百姓防病治病的关注。等等这些思想、举措和行为、功德,都可以使人们深刻地感觉到汉朝一些帝王、官员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6、顾大局。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放在后边,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汉朝这种顾大局的精神非常值得推崇。“和亲乌孙”中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奉命出嫁,先后与乌孙的两位国王成亲。两位公主都遇到自己的夫君去世,要按乌孙的风俗,改嫁给夫君前妻之子的事情。这用中国的传统看,是后母与夫君的儿子结婚,是伤风败俗的事。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两位公主忍辱从命。昭君出塞与匈奴王成婚,同样遇到这样的情况,昭君的夫君匈奴王呼韩邪去世,要按匈奴的国俗,昭君要改嫁给呼韩邪前妻的儿子。昭君开始不从,上书朝廷要求回国。但皇帝下令要她珍惜汉匈的友谊,尊重匈奴的习俗,于是昭君从命。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十分可敬。

7、讲仁义。汉朝在对待外族侵扰的问题上,经常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军事,即打仗;一种是和平,即亲善。在对待国内治理的问题上,也经常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实行严刑峻法,一种是进行道德教化。这种情况集中反映在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会上一批贤良文学之士主张要实行“德政 ”、“仁政”,要讲“仁义”、“道德”,要吸取秦王朝短命的教训,对外要和亲,对内要教化。但对立面认为施行“仁义”、“德教 ”是亡国之道。双方争论非常激烈。最后,汉昭帝采纳贤良文学之士的政治主张,取得较好的治国效果。

8、举法治。汉朝前期,特别是汉高祖时,采用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仿效秦始皇实施残酷刑法,民众十分反感。汉文帝时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刑律,实行“弛刑”,取消犯法连坐,取消严酷肉刑。到后来,汉朝又注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既以法治理,又以德教化,软硬兼施,效果更好。

9、行友善。采取友善的态度、亲善的办法来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汉朝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也是一项高招。无论对弱小民族、弱小国家,还是对匈奴、乌孙这样的强大民族、强大国家,汉朝均奉行友善、亲善的政策,增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国家友好,安定了边疆局势。

10、守信用。“文景之治”所采取的“入粟拜爵”、“轻徭薄赋”、“开关弛禁”、“弛刑法”、“崇节俭”,以及东汉“任循吏”等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公布实施以后,均能做到“照章办事”,这是朝廷、官府讲信用的表现,特别是其中有些事皇帝带头做,更是守信用的表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所以取得成功,获得西域国家的信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张骞守信用,答应的事,他一定做到,这也是皇帝第二次再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11、倡敬业。汉朝一些皇帝倡导敬业精神,一些官员践行敬业精神。朝廷实施“任循吏”的用人政策,把一批勤奋能干、业绩突出的人才用到重要岗位上,就是对敬业精神的一种有力倡导。卫青、霍去病英勇抗击匈奴入侵,张骞排除万难两次出使西域,苏武忍辱负重坚守使节岗位,司马迁忍受重刑、矢志不渝、用毕生精力编修《史记》等等汉朝官员身上的敬业精神,令人赞赏。

12、图创新。汉朝的发明创造,彪炳史册、造福社会。蔡伦造纸、张衡创造地动仪、浑天仪,王景新法治理汴渠、黄河,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张仲景创造治疗伤寒杂病医术,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学新体裁,我国独有的24节气的创立等等,充分反映了汉朝人的创造创新精神。

上述蕴含在汉文化中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 、道德 理念 、价值追求、人格魅力,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来源和基本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从社会层面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从公民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这12个方面的不同思想价值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很多内容可在汉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基因,找到它们的影子,找到它们的同伴,找到它们的本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汉文化中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