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金民卿: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习近平理论创新的话语建构特色

【2017-01】金民卿: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习近平理论创新的话语建构特色

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时,立足于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追随并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继承、改造、批判既有的思想理论,实现彻底的术语革命,形成全新的话语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论。马克思术语革命的方法和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术语革命的方法和传统,科学回答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以提炼标识性概念为标志,形成了特定的话语建构逻辑,坚持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术语革命:马克思创立和发展新世界观的重要方法

恩格斯在为《资本论》所作的序言中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中,“某些术语的应用,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在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掀起了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个伟大变革必然包含着话语体系、术语概念上的深刻变革,即建立一套全新的概念体系和术语系统。这些概念术语同既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术语完全不同,即使有一些术语在表面上是相同的,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即是术语的改造或革命。恩格斯关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上的这个论断,决不限于政治经济学本身,实际上揭示了马克思全部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理:通过术语革命,实现理论创新。

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为形成全新的科学理论提供概念支撑,在改造既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科学理论。这种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重要环节,构成了思想革命的逻辑枢纽。

马克思的术语革命,是思想立场的根本性转换,是理论立足点的革命性变革。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决定了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立场、方向和目标。马克思术语革命和整个理论建构的根本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出发点决定了他的理论同旧有的剥削阶级理论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上。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远大抱负。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幸福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即便是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也不能成为完美无缺的伟大人物,不能成为最幸福的人,而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理想,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敬仰。从事科学研究之后,马克思的一切理论建构都不是为了个人的学术兴趣,而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为此他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探索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路径。在创立新世界观之际,他就把自己的理论创造同无产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他反复强调,其理论创造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立足点明确了他的新理论同旧理论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之上。

理论建构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实现术语革命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形式:那些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概念术语和理论观点,继承下来并进行批判性改造,纳入到自己的理论建构当中;那些同无产阶级利益相反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观点,坚决予以批判并加以清理。

第一,批判性地改造旧术语,将其纳入到新理论之中,并赋予其全新的科学内涵,使之成为新理论建构的概念支点。

例如,在哲学方面,“实践”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广泛运用的术语,但是这个术语不论在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那里都有着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马克思在建构新哲学之初就对这个术语进行革命性改造。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的《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主体能动性的忽视和黑格尔对客观现实性的忽视,揭示了实践的革命批判性内涵及其对于人的认识、人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精华,但是它在黑格尔那里是头足倒置的,埋藏在唯心主义的神秘外壳之中。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发现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经过这种改造,辩证法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意义,“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也正因为马克思的改造,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

又如,在经济学方面,劳动、资本、工资、价格等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是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包含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通常满足于照搬工商业生活上的术语并运用这些术语,完全看不到这样做会使自己局限于这些术语所表达的观念的狭小范围”。为此,马克思花费了巨大精力对这些术语进行彻底改造。“资本”这一术语,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只是标征了一种生产要素,而马克思则深刻揭示了它所包含的生产关系内涵,并由此发掘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再如,“无产阶级”这个术语,在资产阶级的理论话语中,是一个同“群氓”“暴民”等混同的贬义词。但是,马克思对这个术语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明确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经过这种改造,无产阶级概念获得了新的内涵和生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二,批判、清理和抛弃不合理的特别是包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术语,代之以新的科学概念。

马克思主义同以往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其概念术语同旧理论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做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做是永恒的、最终的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为此,马克思在建构新理论的过程中,深入批判并果断抛弃了一大批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术语,而代之以崭新的概念术语。

马克思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这就是对旧的术语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摒弃,用新的科学的术语取而代之。在理论建构尚未成熟时,曾经继承和运用某些旧术语,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曾经起到过渡性的作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成熟之后,这些术语内涵的不合理、不完善性就日益显示出来,不仅不能承担起支撑新理论的作用,甚至成为影响新理论发展的障碍,引起理论上的混乱,为此马克思就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准确的术语取代他们。例如,用经济基础取代市民社会,用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用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取代劳动价格等。

第三,深入分析客观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创立一整套全新的理论术语,形成了新理论建构的概念基础。

这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关键内容,是建构新世界观的逻辑枢纽。当然,每一个新术语都经过长期的思考、加工、提炼,才最后确立下来。例如,“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尚未创立这个科学概念,而是用“交往形式”来表达;随着新哲学的日益完善,他最终确定了“生产关系”这个更加准确的概念,同生产力一起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支点。又如,马克思经过长期研究,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揭开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利润”概念所掩饰的本质,创造了“剩余价值”这个全新的科学概念,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了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再如,“无产阶级专政”概念,《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但这里尚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经过1848年革命,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概念,使阶级斗争学说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