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杨金卫:治国理政课题的深刻把握与时代解答

【2017-04】杨金卫:治国理政课题的深刻把握与时代解答

毛泽东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的发展,事业的推进,都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和制胜法宝。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是提出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善于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卓有成效的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彰显了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心向背关乎事业的成败,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重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强调我们党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新一届党中央履新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善于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中赢得主动

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运用世界发展大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色。我们党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复兴、谋求人民幸福,始终坚持用世界眼光审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在把握世界大势中赢得积极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国的抗战,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为了使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和援助,毛泽东同志凭借着对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审时度势地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1954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尼赫鲁时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种势力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后,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把握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高瞻远瞩地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对于后来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主张,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不断在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的期待,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党的建设的一贯主题。在推进党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工程”的历史命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阶段。

毛泽东同志的党建思想十分丰富,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工程”是毛泽东同志的重大战略思想。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把建设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视为“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崭新的历史性时代课题,着眼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反腐肃贪为突破口,以建章立制为保障,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正风肃纪为重点,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效,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