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首趟北京至阿塞拜疆巴库的跨里海中欧班列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6月30日,一列满载104标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北京铁路物流中心高末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出,标志着北京至阿塞拜疆巴库跨里海中欧班列正式首发。北京的国际物流运输又添新通道,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欧洲及中亚地区的经贸联系。
拓宽通道、降低成本,班列驰骋激活发展动能。此次班列的开通,将为京津冀地区企业打开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窗口。传统国际物流路径往往受制于运输成本与时效瓶颈,而跨里海运输通道通过整合铁路与海运资源,将北京至巴库的运输时间压缩至15天,较传统海运节省近三分之一。对于汽车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而言,时效提升直接转化为市场响应速度的跃升;对于书籍、五金件等大宗货物,规模化运输则显著摊薄了单件物流成本。“时效+成本”的双重优化,将使更多中小企业得以跨越地理屏障,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先机。更深层次看,物流通道的完善也将倒逼区域产业升级,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向京津冀地区集聚,形成以物流促贸易、以贸易带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立体通道赋能开放格局。“铁-海-铁”多式联运模式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物流网络中的智慧与担当。里海作为连接欧亚的关键水域,其运输能力长期受制于基础设施与协调机制的局限。此次班列通过阿克套港至阿利亚特港的轮渡衔接,创造性地将铁路网络延伸至里海西岸,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对接。该模式不仅突破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更以模块化组合方式提升供应链韧性。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开放不是单向的门户敞开,而是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突破,为全球供应链重构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恰是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生动写照。
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丝路精神焕发时代光彩。班列的汽笛声里,回响着文明交流的时代强音。从霍尔果斯口岸的边贸繁荣,到哈萨克斯坦草原的疾驰而过,再到里海波涛的悠扬船歌,这条新通道串联起的不仅是货物与市场,更是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与民生福祉。阿塞拜疆作为连接欧亚的桥梁国家,将通过班列获得更多优质中国商品,其特色产品也将借此通道进入中国市场。双向流动带来的是贸易数据的增长,也是民心相通的纽带。当一箱箱五金件变成巴库家庭的日常用具,当一本本书籍成为第比利斯青年的精神食粮,经贸合作的温度正悄然转化为文明互鉴的深度。我们要以发展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模式,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
驼铃古道丝绸路,钢铁新程贯西东。北京至巴库班列汽笛长鸣,其所承载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加速器”,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连接器”,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剂”。当钢铁巨龙穿越广袤大陆,当集装箱载着希望驶向远方,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全球经济新格局正在徐徐展开。这条新通道的开辟,再次向世界宣告: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宣讲家网 戴治国)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怀化工务段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